古代西亞巴比倫王朝都城遺址。位於伊拉克首都巴格達以南約90公裡處。巴比倫,阿卡得語意為“神之門”。西元前19世紀見於記載,當時為一城邦,後其王漢穆拉比統一兩河流域,建立巴比倫第1王朝後,以此為都,並成為祭祀巴比倫主神馬爾杜克的中心。此後,該城在加喜特巴比倫、新巴比倫帝國時代均為都城。新巴比倫國王尼佈甲尼撒二世(前605~前562)擴建巴比倫城。前539年後,該城成為波斯帝國首都之一。前331年,為馬其頓首都。馬其頓王亞歷山大大帝死後,巴比倫城漸趨荒廢。古希希臘歷史學傢希羅多德曾對尼佈甲尼撒二世所建之巴比倫城有過記述。1899~1917年,德國考古學傢R.科爾德威(1855~1925)在此進行發掘,但由於地下水位太高,發掘僅限於新巴比倫時期以後的地層。

  城市佈局 結合史料和發掘成果,可大體復原尼佈甲尼撒所建的巴比倫城的佈局。當時幼發拉底河從城市中間流過,將城市分為東西兩部,主要宮殿和神廟均集中在河東。市街區以兩重城墻環繞,外墻為磚砌,內墻則為土坯間夾礫石砌成,墻外為護城壕。城中心為長方形的內城,亦有二重城墻和護城河,但城墻均為土坯砌築。尼佈甲尼撒二世的夏宮即位於內城北端。城市的正門是伊絲塔爾門。街道佈局成方格形,其主幹是南北向的“遊行大街”,大街自伊絲塔爾門至城外的“新年節廟”的一段裝有飾彩釉獅子浮雕的護墻。伊絲塔爾門附近的城墻內外有尼佈甲尼撒二世的宮殿“南宮”和“北宮”,南宮之西為尼佈甲尼撒二世之父的舊宮。主神馬爾杜克的神廟埃薩吉拉和塔廟埃特曼安吉位於內城中心;母神寧瑪赫廟和女戰神伊絲塔爾廟均位於遊行大街之東、伊絲塔爾門外。另外,河西部分也有幾處神廟,近河岸處還有倉庫和碼頭。

  主要建築 巴比倫建築的最高代表是為獻給女神伊絲塔爾而建的伊絲塔爾門,門下部的磚上有公牛和巴比倫式的龍的浮雕,上部的彩釉磚則在青地上浮雕出黃色和白色的龍(見彩圖)。南宮是國王的主要宮殿,由5個院落組成,主門開在東側,王座殿位於第3號院落,內飾彩釉磚組成的花木幾何圖案和獅子,南宮東北角即為古代地中海世界七大奇跡之一的“空中花園”,此地共有14個拱頂房間,房頂覆土,栽種花木。埃特曼安吉為帶正方形圍墻的塔廟,墻每邊長400米,塔基平面正方形,每邊長91米,塔高7層,內為土坯砌,外表覆磚。埃薩吉拉已深埋地下,難以發掘,據希羅多德記載,其內安放有巨大的馬爾杜克黃金座像,重達22噸。除宮殿和神廟外,當時的一般民居均繞中庭而建,房屋均為磚砌,佈局與王宮有共通之處。1958年起,伊拉克政府開始對城址中的遺跡進行修復,現已修復的有寧瑪赫神廟、伊絲塔爾門、遊行大街等,其中寧瑪赫廟為53米×35米的長方形土坯砌建築物,表面有白色灰泥裝飾。

西亞巴比倫-亞述時代 巴比倫城伊西塔門

巴比倫城空中花園遺跡

  遺物 城址中出土的遺物有陶器、玻璃器、各種武器、裝飾品、圓筒印章、護身符、銘文泥板、浮雕泥板等。在北宮的一個博物館中發現一個赫梯風格的腳踏敵人的石獅雕像,這裡還出有馬裡總督像、亞述王銘文泥板、赫梯神像銘文泥板、波斯王銘文板。發現的雕像多為各種風格的紅陶制的婦女懷抱嬰兒小像,可能是母神寧瑪赫的雕像。此外,還出土有青銅獅像的頭部及彩釉磚浮雕等。

  

參考書目

 R.Koldewey, The Excavations at Babylon,Macmillan and Co.,London,1914.

 J.Oates,Babylon,Thames and Hudson,London,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