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洲網河和殘留河口灣並存的河口。徑流大,潮差小,含沙量相對較小。河口區河汊發育,水網密佈。珠江水系的幾條幹流──西江、北江和東江,以及增江、流溪河和潭江,到瞭下遊相互溝通,呈8條放射狀排列的分流水道流入南海。入海口門從東向西有虎門、蕉門、洪奇瀝、橫門、磨刀門、雞啼門、虎跳門和崖門。從西江羚羊峽、北江蘆苞、東江鐵崗、流溪河蚌湖和潭江三埠等地以下至三水、石龍、石咀等地為近口段,至各分流水道的口門為河口段,另有伶仃洋和黃茅海兩個河口灣。從口門向外至45米等深線線附近為口外海濱(見圖

)。

  1809年以後,第一次測繪瞭珠江河口海圖。1853年以後,在香港和河口區設置臺站,觀測水文氣象。1975和1977年,分別對伶仃洋和磨刀門口外的地形,水文泥沙和底質進行瞭調查。1980~1982年,開展瞭河口的海岸帶與海塗自然資源綜合調查。

  河口區多陸嶼和島嶼。晚更新世中期在本區發生海進,形成瞭范圍同今河口區相仿的古珠江河口灣。晚更新世末冰期時海退為陸,中全新世初再度海進,發育瞭現代珠江河口三角洲。至17世紀初,形成瞭以中部珠江三角洲為主體,以伶仃洋和黃茅海為兩翼的格局。珠江三角洲的面積為8601平方公裡,其中松散堆積的面積為7651平方公裡。三角洲區第四系堆積層一般厚20~30米,口外最厚超過100米。有160個陸嶼突露於三角洲平原上,200多個島嶼分佈在口外海濱,這些陸嶼和島嶼受新華夏構造線控制,多呈北東—南西向展佈。

  珠江年平均流量約1萬米3/秒,年徑流總量3457.8億立方米。4~9月的徑流量占全年的80%。多年平均含沙量0.136(博羅站)~0.306(馬口站)千克/米3,年平均懸移質輸沙量8359萬噸,估算年推移質輸沙量約800萬噸。流域來沙中有15.5%淤積在三角洲河網內,其餘都由口門泄出。排沙量以磨刀門和洪奇瀝最多。

  弱潮河口。潮汐屬不正規半日潮型。平均潮差以磨刀門最小,為0.86米,東西兩側略大。伶仃洋灣頭為1.35米,崖門為1.24米。潮差從河口灣的灣口向灣頭增加,從各分流水道口門向上遊遞減。枯水期潮區界距口門100~300公裡,西江可達梧州—德慶,北江達蘆苞—馬房,東江達鐵崗;洪水期潮區界距口門40~70公裡。潮流一般為往復流,枯水期潮流界距口門60~160公裡,西江達三榕峽,北江至馬房,東江至石龍;洪水期潮流界一般在口門附近,惟虎門水道可達廣州。口外海濱漲潮流向西北,落潮流向東南,流速為0.5米/秒左右,伶仃洋的漲落潮流軸線明顯分異,落潮流路偏西,漲潮流路偏東。

  各分流水道口門附近的鹽淡水混合,一般為緩混合型,枯水期有強混合型,洪水期呈高度成層型,有明顯的鹽水楔現象。枯水期咸水沿虎門和崖門水道上溯較遠,遇枯水年可達廣州、中堂、新會等地。

  河口淡水向外海擴散,存在著兩個軸向:其一,垂直於海岸指向東南,夏季因受西南季風的影響向東北漂移,洪水時能擴展到遠離香港百餘公裡之遙,冬春季節則明顯地向岸收縮;其二,平行於海岸終年沿岸指向西南。洪水期,口外海濱表層沖淡水向外海擴散的同時,有外海的深層陸架水沿海底向陸作補償運動。

  在珠江口登陸的臺風平均每年有1次,個別年份達4~5次。受臺風和熱帶低壓的影響,河口增水現象顯著,最大增水值達1.58米(黃金站)。口外海濱,10~3月以東北向風浪為主,5~8月多南、西南向風浪,平均波高0.9~1.9米。香港橫欄島在臺風期間實測最大波高達10.4米。

  河槽發展的總趨勢是緩慢淤積。近口段經歷瞭汊道歸並為單一水道後,沖淤變化不大。河口段由於水網交錯,水流分散,洪水波展平,徑流與潮流頂托、潮流會潮等,容易發生淤積,但一般有洪淤枯沖的規律。口門附近處於徑流和潮流的消能帶以及鹽淡水混合帶,泥沙沉積,形成瞭攔門沙壩等堆積地形。例如,西江磨刀門外的攔門沙發育規模很大,口門延伸速度也最快,每年可達100米以上。口外海濱近百年來平均每年成陸面積近6平方公裡。

自然資源豐富。大片三角洲平原適宜種植水稻以及甘蔗等亞熱帶、熱帶經濟作物。“桑基魚塘”綜合經營方式,尤為稱著。低潮位以上的灘塗廣大,可資圍墾或發展水產養殖事業。水運條件優越,廣州港和黃埔港是華南水運樞紐,香港為世界著名海港,赤灣港是新建的海港。河口水域營養鹽豐富,盛產魚、蝦、貝、藻,為中國著名的漁場之一。河口附近陸架還蘊藏有石油天然氣資源。

  

參考書目

 趙煥庭:珠江三角洲的水文特征,《熱帶海洋》,第2卷,第2期,108~117頁,科學出版社,北京,1983。

 趙煥庭:珠江三角洲的形成和發展,《海洋學報》,第4卷,第5期,595~607頁,海洋出版社,北京,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