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海洋生物學傢。1909年6月18日生於福建省廈門市,2005年1月20日逝於青島。1931年畢業於廈門大學,先後在廈門大學、山東大學和嶺南大學任教。1940年赴美進修,1942年獲博士學位,1943~1946年為美國斯克裏裡普斯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員。1947年回國,歷任山東大學教授、系主任,山東大學海洋研究所副所長,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及其前身海洋生物研究室、所的研究員兼副所長、所長。現任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名譽所長,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地學部海洋學組組長,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中國海洋研究科學委員會主席,中國海洋湖沼學會理事長、中國藻類學會理事長、中國海洋學會名譽理事長,國際海藻協會國際咨詢委員會委員,國際藻類學會主席,以及《海洋與湖沼》、《海洋科學集刊》、《中國海洋湖沼學報》(英文版)主編,《中國科學》和國際《藻類學報》、《海洋植物學》編委等。

  他是中國海洋科學研究的先驅者之一、中國海藻學的奠基人。與同事調查並基本上搞清中國海域底棲藻類的種類、分佈和區系特點,發表瞭150多篇論文,建立瞭一個新科、幾個新屬、幾十個新種;從光合色素的特點,闡明瞭藻類進化的途徑,提出瞭藻類系統發育的新論點和新的分類系統;編著有《中國經濟海藻志》(1962)、《中國常見海藻》(英文版,1983)等。同時,他積極倡導中國海洋水產生產農牧化的試驗工作,是中國海帶、紫菜人工栽培研究的參加者和組織者。他與同事闡明瞭一種紫菜的生活史;創造瞭海帶夏苗低溫培育法、切梢增產法、陶罐施肥法等,解決瞭海帶栽培中幾個關鍵性問題,推動瞭海帶養殖業的發展;完成瞭在長江以南的東海沿岸移栽海帶的實驗;編著有:《海帶養殖學》(1962,與吳超元合編)等。他與合作者從馬尾藻中提取瞭褐藻膠,在國際上首先提出“馬尾藻褐藻膠提取法”,並協助生產部門建立中國褐藻膠工業(見中國海洋研究史)。

  他參加籌建和領導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及其前身的工作,使該所成為中國海洋科學研究的重要基地;還參加制訂並組織實施中國海洋科學發展規劃,為開拓和發展中國海洋科學事業作出瞭重要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