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水層的釋水能力。它表示單位面積的含水層,當潛水面下降一個單位長度時在重力作用下所能釋放出的水量(見圖)。數值上,給水度等於釋出的水的體積與釋水的飽和巖土總體積之比。即

式中μ為給水度;V為為釋水的飽和巖土總體積;Vg為在重力作用下排出的水的體積。給水度大,說明含水層能夠釋放的水量大,反之則小。給水度是地下水資源評價、地下水動態預測、農田排水和地表水、地下水相互轉化規律研究中的重要參數。

  遲後排水 飽和巖土的釋水並非瞬時完成,而要持續一定的時間。這種現象稱遲後排水。因而從開始排水算起,經過不同的時間排出的水量不等,測得的給水度隨時間而變。一般所說的給水度是指排水結束以後的給水度。

  影響因素 給水度大小與含水層巖性有關。松散沉積物含水層的顆粒粗、大小均一,則給水度大;反之,顆粒細、大小不均,則給水度小。顆粒所含的膠體成分也影響給水度值。給水度的大小還與潛水面的埋藏深度有關,當潛水面埋藏深度小於巖土中毛細管水最大上升高度時,給水度是一個變數,潛水面埋藏深度越淺,給水度越小。隻有當潛水面較深時,給水度才是常數。

  測定方法 測定給水度的方法常用的有:①筒測法。將含水層原狀土樣不擾動地裝入試驗圓筒,充分飽和後將水排出,測定排出水的體積,計算給水度。巖土顆粒愈細,排水所需的時間愈長,在測定給水度時,要考慮遲後排水的影響。②非穩定流抽水試驗。在潛水含水層中進行抽水,固定抽水量,觀測不同時間的地下水位,繪制地下水位降深隨時間的變化曲線,並把它與標準曲線對比,算出給水度。③水量平衡法。根據降水、蒸發、地下水位和地下水開采量等資料,通過建立一定地區和時段的地下水水量平衡方程來估算地區的平均給水度。④數值解法。把地下水非穩定流動方程和定解條件離散化,用有限單元法或有限差分法,根據區內各垂向補給量、排水量和各觀測井地下水位變化的資料反求給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