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冰洋與環繞極地的亞洲、歐洲、北美洲大陸邊緣地區和南極洲大陸與其環陸洋面地區的氣候。其主要特點是終年低溫,樹木不能生長。北半球,可以把樹木生長的北限,作為極地氣候的南界。

  北極 大部為大陸環繞的永凍水域。冬半年極夜期間,由於終日下墊面的長波輻射,導致強烈冷卻。夏半年極晝期間,雖從太陽輻射獲得熱量,但主要消耗於融化冰雪,故夏溫仍低。隻有在大陸邊緣的部分地區,夏季氣溫可達0°C以上,,但仍在10°C以下,這些地區可生長苔蘚一類的低等植物,故又稱為苔原氣候(相當於柯本氣候分類的ET型);北極的其餘部分,氣溫終年在0°C以下,稱作凍原氣候或永凍氣候(相當於柯本氣候分類的EF型)。在極夜期間,1~3月的氣溫幾乎相等,在年變化曲線上呈現平底形的谷值。整個地區的全年氣溫在-40°C(冬季)到0°C(夏季)之間變化,其中以靠近大西洋的歐洲北極地區為最暖和(例如,挪威的格林港3月為-19°C,7月為5°C,年降水量320毫米),其他極地區域1月平均氣溫都低於-30°C。北極地區降水雖少,但因雲量多,蒸發弱,陸地上容易形成沼澤。

  南極 南極洲高原常年被深厚的冰雪所覆蓋,是全球最冷的大陸(相當於柯本氣候分類的EF型)。極地高壓籠罩整個大陸,年輻射差額除有限地區外均為負值,形成酷寒低濕的氣候特點。在沿海和南極圈附近,年平均氣溫約為-10°C,內陸地區低達-50~-60°C。在東方站,曾觀測到-88.3°C(1960年8月24日)的極端最低氣溫。全大陸年降水量自沿海向內陸劇減,平均約為120毫米。南極地區氣旋活動主要發生在大陸四周的洋面上,隻在大陸西側的部分地區,氣旋才得以深入內陸。自大陸中央流出的氣流,在沿海地區年平均風速達到15~20米/秒。由於終年冰凍嚴寒,除科學考察隊外,南極洲至今沒有人定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