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紅樹植物為主體及其伴生的動物和其他植物共同組成的集合體。它們是熱帶亞熱帶海岸所特有的生物群落,通常出現於風浪較小、海水較平靜的內灣、河口、沿岸沼澤和瀉湖的潮間帶淤泥灘上,間或生長在泥沙灘、沙灘以及泥沙覆蓋的珊瑚礁環境中。

  生活環境 紅樹林生物群落生活的海灣和河口附近的潮間帶,受潮汐影響很大。漲潮時,部分或大部淹沒於海水中;落潮時,則暴露於空氣中。同時,常受雨水和徑流的沖刷。。這一環境中的沉積物多為淤泥,含水量高,有機碎屑豐富,溶解氧含量低或缺乏,含鹽量變化幅度大,一般為10~35‰,在少數河口區甚至低到5‰。

  主要生態特征 上述環境對一般生物種類的繁殖、生長並不十分有利,而紅樹植物等卻以特殊的方式,抗擊風浪、適應缺氧泥灘、防止海水侵蝕,並繁殖傳播,形成瞭獨有的生態特征。

  特殊的形態和生理結構 紅樹植物多數是鹽生種類,在形態上具有發達的多通氣道的特殊根系(支柱根、板狀根、氣生根、呼吸根);有獨特的繁殖方式──胎萌現象(見彩圖);葉片的角質層加厚,形成貯水組織;樹皮富含單寧,可達20~30%等。這樣,紅樹植物得以大量發展,在熱帶、亞熱帶背風海岸形成大面積的紅樹林植被帶。在熱帶、亞熱帶海岸景觀中,它以深綠發亮的樹葉和高大彎弓狀的支柱根為特點(圖1)。

中國沿海紅樹植物,為種子植物,有胚軸

圖1 紅樹植物的支柱根

  帶狀分佈 紅樹林植被的一個顯著特征是隨著由近海向內陸的縱向深入,依次出現不同的紅樹植物,形成大致與海岸線相平行的優勢種分帶的現象。具有小支柱根或板狀根的桐花樹(Aegiceras)、秋茄(Kandelia)等位於最前緣;稍後是具有龐大支柱根的紅樹屬(Rhizop-hora)和木欖屬(Bruguiera)的種;不具支柱根的白骨垠(Avicen-nia)和海桑(Sonneratia)習性很寬,生長在中潮線,甚至可在高潮線。在海陸交界的半幹涸地段,則出現木果楝(Xylocarpus granatus)、銀葉樹(Heritiera)、黃槿(Hibiscustiliaceus)等半紅樹的帶狀林。

  種類單調 能適應潮間帶泥灘環境的其他植物和動物種類不多,較為單調,無法與珊瑚礁生物群落的種類相比。但由於紅樹林以光合作用制造養料,且這裡有豐富的有機碎屑,因而吸引瞭相當數量的動物來棲居。動物的種數和密度在不同的潮間帶各不相同,如澳大利亞利斯特灣潮間帶,共發現有海洋無脊椎動物164種,其中低潮灘3.8平方公裡中有113種,密度為988個/米2;中潮灘白骨壤林1.96平方公裡中有59種,密度為257個/米2;高潮灘鹽堿地隻有3種甲殼動物,密度僅為1個/米2

  以碎屑食物鏈為主 在海洋食物鏈中,紅樹植物和林區矽藻是初級生產者,是植食食物鏈的基礎。但在紅樹林區更為重要的是碎屑食物鏈。紅樹植物的根、莖、葉、花和枝條等敗落到泥沼之後,被迅速分解成有機碎屑,為紅樹林區各種生物提供瞭營養。其數量相當可觀,如中國福建九龍江口的秋茄林年掉落量達8.5噸/公頃,泰國普吉島紅樹植物的年掉落量為6.7噸/公頃,美國佛羅裡達的大紅樹林年掉落量為8.8~12.7噸/公頃。大量的有機物質經林地細菌、真菌分解,為群落中的底棲動物(蟹、魚、蝦等類)提供瞭營養物質和繁衍生息的場所。

  種類組成 紅樹植物是海洋種子植物的主要成員。據C.J.道斯1981年統計,目前世界上已知的共有18科23屬80種。中國學者統計為24科30屬82種。它們分別屬於雙子葉植物綱和單子葉植物綱。其中最高大的紅樹高達40米。中國目前已知的紅樹共有16科19屬30種,最高大的為海蓮(Bruguierasexangula)和海桑(Sonneratiacaseolaris),達15米。

  群落中的其他植物主要是海藻,由於淤泥灘環境不適合底棲藻類的固著生長,因而種類不多,常見的有卷枝藻(Bostrychia)、鷓鴣菜(Caloglossa)等。

  群落中的動物種類較少,而個體數量卻常很大。其特點是由海洋動物和淡水動物,甚至有陸生動物混棲。在泥灘上常佈滿五顏六色的蟹類,尤其是具大小螯的招潮(Uca),它們喜歡掘洞穴居;林下動物還有沙蠶(Nereis)等。紅樹植物的莖幹下部和根部常附著有藤壺(Balanus)和牡蠣(Ostrea),寄居蟹(Pagurus)也常在樹根和泥灘上爬行,某些濱螺(Littorina)也較多地見於這裡。營兩棲生活的彈塗魚(Periophthalmus)既能棲息在樹根間營水生生活,以鰓呼吸,又能爬上樹幹營氣生生活,以皮膚呼吸(圖2)。在紅樹林中,還有以海洋動物為食的許多水生鳥類,如鷺鷥、牛背鷺、小白鷺、水鴨,中國臺灣還有珍禽唐白鷺。此外,陸生動物及淡水動物(如蜥蜴、蛇類、鼠類和長尾猴)有時也出現在這裡。

圖2 福建龍海紅樹林中的彈塗魚

  分佈 全世界紅樹林生物群落分佈可劃分成兩大中心:一是西方中心類群,主要分佈於熱帶美洲東西沿岸及西印度群島,北可達佛羅裡達半島,南至巴西,經大西洋至非洲西岸。其種類很少。另一是東方中心類群,以印尼的蘇門答臘和馬來半島西岸為中心,紅樹植物分佈較前者廣,種類也豐富,約有77種。東方中心類群分為三支:一支向北沿孟加拉灣—印度沿岸—斯裡蘭卡—阿拉伯半島到非洲東岸,包括馬爾加什;一支向南,即澳大利亞沿岸;第三支包括印尼諸島沿岸—菲律賓—中印半島至中國。由於海洋暖流的作用,紅樹林的分佈超出瞭熱帶海域,在北美洲達百慕達群島,亞洲達日本九州,超過北緯32°;在南半球更遠離赤道,達南緯42°的新西蘭南部。全世界以馬來半島紅樹種類最多,生長最茂盛。中國海南島沿岸,地處熱帶邊緣,紅樹林高10~14米。隨著緯度的升高、溫度的降低,紅樹林的高度逐漸降低、種類逐漸減少,福建沿岸(北緯25°~27°20′)紅樹林高隻有1米左右,構成紅樹林的種類隻有1種。

  經濟意義 紅樹林用途較廣,其樹木可作建築材料,用於橋梁、礦柱、枕木和桅桿等。有些紅樹植物可用作藥材、香料,果實可以食用或釀酒,從樹皮中提取的丹寧可作染料。由於紅樹植物花多、花期長,可以成為放養蜜蜂的理想區域。紅樹林具有護堤防浪、凈化水污染等用途。紅樹林區為許多魚蝦、鼠類提供瞭營養物質和繁衍生息的場所;而這些動物又吸引眾多的鳥類、蛇類、鱷魚和海魚覓食、停息,使紅樹林區成為海洋水產農牧化的基地之一。保護紅樹林生物群落有利於熱帶、亞熱帶河口海岸的生態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