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歐洲大陸的東南端,東南部和南部與亞洲大陸相連。黑海因水色深暗且多風暴而得名。西南有博斯普魯斯海峽(最深為27.5米)與地中海相通;北部經狹窄的刻赤海峽(深僅5米)與亞速海相連。北岸因有克裏木半島的伸入,使海區中部窄而兩頭略寬,幾呈橢圓形。東西最長為1130公裡,南北最寬為611公裡,中部最窄為263公裡。岸線全長4090公裡,總面積約為42.2萬平方公裡。平均水深為1315米,最大水深為2210米。

  地質地形 東岸和南岸被山脈包圍;西岸,岸線平直少窪地,分佈有多瑙河河口三角洲;北岸低窪而曲折,被許多溝壑河谷所切割,僅在克裡木半島南岸為懸崖峭壁。海底地形,由四周向中部下傾,各等深線可組成很不對稱的同心環形圈。大陸架可以100~110米等深線為邊緣,面積約占黑海總面積的四分之一,西部和北部較寬闊,其它區域一般寬為10~11公裡,中部為深海盆,水深略大於2200米,約占總面積的三分之一。海盆底部為平坦的平原,深軸線偏於土耳其近岸。

  黑海是2.5億年~6000萬年(或4000萬年)前古特提斯海盆的殘留海盆。古新世末期,小亞細亞發生構造隆起時,黑海才與地中海分開,並逐漸與外海相隔離,形成為內陸海。直至2500萬年前的中新世,黑海的水還流入海湖鏈。此後,逐漸與裡海分開。隨著地殼運動和歷次冰期、間冰期所引起的海平面變化,使黑海與地中海之間,經歷瞭多次隔絕又多次連接的過程。目前,與地中海相連的現狀,是在6000至8000年前,末次大冰期後形成的。海底底質,陸架區近岸一側為砂質陸源物質,向外海一側為介殼石灰巖;深海盆底部多鈣質軟泥,並帶有硫化亞鐵沉積。

  氣候 夏涼秋暖,冬短春長,全年溫和。冬季,北部和西北部海區月平均氣溫為-3°C,克裡木半島南岸近海為3°C,東南海區為6°C。夏季,全海區氣溫差別不大,西部為23°C,東部為24°C。西北海區,冬季寒冷,夏季幹熱。東南海區,冬季溫暖,夏季濕熱。黑海平均每年有180多天受極地冷空氣的入侵和影響,盛行東北大風,降溫劇烈,多雨;有近90天受來自地中海熱帶空氣的影響,比較溫濕。有時受東歐天氣系統的影響,常有暴雨和風暴。新俄羅斯佈拉風是黑海獨有的氣候特點,積聚在近海山頂上的冷空氣急速吹向海面,形成風速達20~40米/秒的強風,這種風可持續一個星期之久,對海上船舶威脅很大。

  水文特征 表層流為沿海岸的氣旋型環流(見圖)。流速較穩定,約為20~40厘米/秒,流軸處可達40~70厘米/秒。有暴風時,順風流速達100厘米/秒以上;逆風流速僅10~20厘米/秒。受黑海中部較窄地形影響,東、西海區各形成一個氣旋型環流。現已觀測到,300米深處的流速可達20~30厘米/秒。與外海的水交換主要通過博斯普魯斯海峽。黑海上層水經該海峽流出的年總流量可達398立方公裡,而從馬爾馬拉海流入黑海的深層水,年總流量僅193立方公裡。經刻赤海峽流入亞速海的年總流量為34立方公裡,從亞速海流入黑海的為59立方公裡,周圍流入黑海的徑流總量每年約355立方公裡,其中80%流入黑海西北部。汛期多集中於春季。黑海上層水多為較輕淡水,浮置於深層高鹽水之上,使海水層化,限制瞭深層水的垂直對流。由於受地殼的加熱和海底有機質分解等化學反應的放熱作用,導致底部海水因微弱的垂直不穩定而出現湍流,緩慢地發生重直循環。估計要使黑海海水從底層到表層循環一周,約需130年。

  黑海水團有表層水和深層水兩類。0~75(或100)米層為表層水,主要特征是鹽度低,溫度的年較差大,水溫以2月最低,近岸為0.5~1.0°C,外海為7~8°C,東南海區為8.5°C,由西北向東南遞增。夏季,水溫達25~26°C。鹽度一般為18.5。含氧量較高,在0~50(或70)米層,含氧量約占整個水柱的80%。碳酸鹽的含量也較大。水溫的垂直結構較為特殊,從0~60(或75)米,溫度隨深度略有降低,自此以深直至底層,都隨深度緩慢增溫,這是黑海獨有的特征。從100~120米以下為深層水,溫鹽度較均勻,季節變化甚小。無氧,多硫化氫。中部海區120米以深,近岸帶220米以深的水層,無氧存在,而硫化氫的含量可達6~8毫升/升。

  生物資源 浮遊植物有350多種;浮遊動物有80種。近岸海區有無脊椎動物、魚卵和幼蟲。底棲生物相當貧乏,隻有地中海的五分之一至四分之一。西北海區有很多牡蠣和其他軟體動物,魚類約有180種,尤以鱘魚最負盛名,其次是鯡魚、西鯡、灰鯔和鯊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