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著名地圖製圖學傢,字季彥,河東聞喜(今山西聞喜縣)人。生於魏文帝黃初五年,卒於晉武帝泰始七年。30多歲時,在隨軍出征途中,註重地形的觀察和地理資料的收集。晉武帝時任司空,又利用地官的條件總結瞭前人和自己的製圖經驗,提出瞭著名的“製圖六體 ”,第一次闡明瞭地圖上的比例尺、方位和距離3個因素,並指出將地面起伏的道路長度改化為水準直線長度的具體方法,使地圖內容建立在較嚴格的數學基礎上。裴秀還組織編制瞭《禹貢地域圖》,並根據編圖的記錄寫瞭《禹貢地域圖》序一一文,這是中國現存較早的地圖制圖學著作。據《晉書·裴秀傳》所記載的該圖序文說:“今上考《禹貢》山海川流,原隰陂澤,古之九洲,及今之十六州,郡國縣邑,疆界鄉陬,及古國盟會舊名,水陸徑路,為地圖十八篇。”說明該圖是一種歷史沿革地圖,共有圖18幅。他還改編舊《天下大圖》為《地形方丈圖》。因舊圖太大使用不便,加上內容不夠精確,裴秀參照舊圖,查閱瞭很多文獻和地圖,考證瞭古今地名,以一寸折合一百裡的比例尺縮編成晉代疆土及周圍地區的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