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少數民族。(見彩圖)“錫伯”為本族自稱。漢文則有犀毗、師比、鮮卑、矢比、席百、席比、錫伯等不同譯音和寫法。關於錫伯一詞的含義,諸說不一,一說為瑞獸或帶鉤,即《漢書·匈奴傳》所稱“犀毗”;一說為地名。清代將海拉爾迤南室韋山一帶,註稱為錫伯,居住在這一帶的人因以得名;本民族大部分人認為自己是鮮卑遺民,在民間流傳著許多傳說。錫伯族主要分佈在遼寧、吉林和黑龍江等地; 還有一部分居住在新疆察佈查爾錫伯自治縣,以及霍城、鞏留等縣和塔城地區、伊寧市、烏魯木齊等地。。共有83629人(1982)。住在東北的錫伯族通用漢語文和蒙古語文;居住在新疆的錫伯族使用錫伯語,屬阿爾泰語系 滿-通古斯語族 滿語支。有錫伯文。

錫伯族

錫伯族一個傢庭

  族源與歷史發展 錫伯族與古代鮮卑有淵源關系。最初遊牧在大興安嶺東麓,至十六國時(304~439),慕容等部南遷至黃河流域並建立瞭政權,後融於漢族。少數鮮卑人仍然居住在嫩江、綽爾河、松花江一帶,保持瞭原來的生產方式。這部分鮮卑人就是今日錫伯族的先民。也有說錫伯族來源於匈奴,或室韋,或女真。清代以前,他們繁衍生息在以伯都訥(今吉林扶餘縣)為中心的東自吉林,西至呼倫貝爾,北起嫩江,南抵遼河流域的廣闊地區。世代以狩獵、捕魚為生。捕獲物基本上是平均分配,人人有份。

  16世紀後期至17世紀初,錫伯族被滿洲統治者征服,編入瞭八旗蒙古和八旗滿洲。在100多年中,錫伯族人民從自己長期聚居的地區分散到許多地區,隨著頻繁的駐防、調防,不僅移居東北三省,而且奉遣遠戍雲南、新疆。1764年,有1016人被征調到新疆戍邊,攜同隨軍傢屬2千多人,從此,錫伯族分居東北、西北兩地。青年人充當“披甲”,服役當差,閑散附丁和傢屬則從事農副業生產。八旗制度使錫伯族處於清朝的直接統治之下,經濟生活和社會組織都發生瞭急劇變化,由原來流動性較大的漁獵經濟轉向穩定的農業經濟。

  錫伯族勤勞勇敢,為開發和保衛祖國的邊疆作出瞭貢獻。移居新疆的錫伯族人民對於伊犁、塔城和博爾塔拉地區的農田水利發展起瞭很大作用。乾隆三十二年(1767),新疆錫伯族被編為八個牛錄(旗),於伊犁河流域屯田駐守。嘉慶七年(1802),在錫伯營總管圖爾根支持下,經過艱苦奮戰,從察佈查爾山口引水,自崖上開鑿大渠,終於引來伊犁河水灌溉良田,故取名為“察佈查爾渠”,意為“糧倉”。錫伯族人民先後定居在大渠南北。其後,又與八旗兵一起,先後在伊犁、博爾塔拉、塔城等地開鑿一些水渠,開墾瞭10餘萬畝良田,並使當地一些兄弟民族學到許多農業生產知識和技術。

  19世紀20年代,英殖民主義走狗張格爾披著宗教外衣,在南疆煽動叛亂。錫伯營官兵800餘人應征隨同清軍出師討伐,在追殲殘敵的喀爾鐵蓋山戰鬥中,生擒張格爾。接著,他們在反抗伊犁地區“蘇丹汗國”,抗擊沙皇對伊犁的殖民統治的鬥爭中,英勇不屈。1876年,當清軍收復新疆時,他們在總管喀爾莽的帶領下,積極配合,為收復南疆和伊犁作出瞭貢獻。

  反帝反封建鬥爭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後,居住於新疆的錫伯族人民和當地兄弟民族一起積極響應,但鬥爭果實被封建軍閥楊增新、金樹仁、盛世才所篡奪,錫伯族人民又處於他們的統治之下。1944年,國民黨繼續瞭盛世才的殘酷統治。同年9月,伊犁、塔城、阿勒泰三區革命爆發,察佈查爾錫伯族組成錫伯獨立騎兵連,塔城、霍城的錫伯族建立武裝隊伍,與其他兄弟民族一起參加這一革命,進行瞭反對國民黨統治的鬥爭。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居住在東北地區的錫伯族和漢、滿等族人民一起投入抗日鬥爭。遼寧省沈陽大五傢子一帶的錫伯族積極參加瞭抗日聯軍,多次狙擊遼河平原的敵人。在這一時期有不少錫伯族青年參加中國共產黨。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隨著解放戰爭的節節勝利,東北和新疆的錫伯族人民先後在1946年和1949年獲得解放。

  社會經濟 錫伯族的封建生產關系,原是隨著編入八旗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旗地為“公有”,按照旗官和披甲的等級,進行分配,數量不等,原為“俸祿”和“軍餉”性質。19世紀80年代,旗制開始瓦解,旗地逐漸集中在少數地主手中,錫伯族人民日益貧困,淪為雇工和佃農。以察佈查爾三、四兩區為例,隻占總人口5%的地主、富農,占有土地總面積的30%,並占有全部草場和大量牲畜;而占總人口58%的貧雇農,隻占有土地總數的14.8%,幾乎沒有牲畜。錫伯族人民世世代代要求廢除跟丁制度,清丈土地,發給地契,合理使用草地,並為此作過鬥爭,但都遭到殘酷鎮壓。

  文學藝術 錫伯族的文學藝術豐富多彩。有民間文學、民間故事、民歌、宴歌、神話、寓言及念說。在人民群眾中有影響深刻的敘事長詩《離鄉曲》、《喀什喀爾之歌》、《三國之歌》,以及文字優美的散文性書信體裁的《輝番卡來信》等。民歌強烈地反映瞭人民對封建統治的憤恨和反抗,歌頌瞭勞動人民純真的愛情和建設自己幸福生活的理想。錫伯族人民能歌善舞。刺繡等工藝美術也豐富多彩。還有多種多樣的群眾性娛樂、體育活動,如射箭、賽馬、摔跤、打秋千等。

  生活習俗 錫伯族的居住是同營旗制度相聯系的,一個旗(牛錄)就是一個大村落,也是一個作戰單位和生產組織。因此都築有城堡,便於守衛。城堡圍長3~7裡不等,城堡裡住著100~200戶人傢。街道井然,每戶都圍有矮墻,住房都是坐北朝南,用土坯築成,通常是3間。房前屋後是果園、菜園和畜圈。

錫伯族箭手

  錫伯族的傢庭,直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仍保持著相當完整的封建傢長制。傢庭以上有族長。尊重父母和長輩。族內同姓不婚,但姑舅、姨嬸之間的子女可以婚嫁,並有與外族通婚現象。老年人還保持著清末以來的旗裝式樣,特別是老年婦女,愛穿旗袍,紮褲腳。飲食以米、麥為主食,忌食狗肉,飼養傢畜、傢禽。通行墓葬,每個傢族都有固定墳地。節日與漢、滿族大略相同,如春節、清明節、端午節等。但是,過節的方式不大一樣,如端午節,他們有潑水、刁羊、賽馬或郊遊等活動。此外,農歷四月十八日是錫伯族從東北遷往新疆的紀念日,每年都舉行大規模的慶祝活動。

  錫伯族人民曾經有信奉薩滿教、喇嘛教的,但主要是祭祀祖先。

  建國後的變化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錫伯族進入民族平等、團結互助的新時代,政治上享有瞭和各族平等的權利。1954年實現瞭民族區域自治,在新疆原寧西縣成立瞭察佈查爾錫伯自治縣,進行瞭一系列社會改革,走上瞭社會主義道路。工農業生產有瞭很大發展,人民生活不斷提高。1980年,全縣糧食總產量比解放前增加二倍,牲畜增加一倍多。過去幾乎無工業,建國後,有瞭煤炭、農機、皮毛、食品加工等工業。全縣有中學4所,小學50餘所,適齡兒童入學率達到88%。錫伯族人民文化教育程度較高,不少知識分子兼通數種民族語言,很多人除從事教育工作外,還兼翻譯出版事業。體育活動在錫伯族中有廣泛群眾性,尤擅長騎馬、射箭,湧現出許多優秀射箭運動員,在歷屆全國運動會都名列前茅。(見彩圖)醫療衛生事業也有很大發展,人口死亡率下降,增長率提高,出現瞭人丁興旺的景象。

錫伯族箭手郭梅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