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西夏文字書。亦稱“音同”。西夏切韻博士令六犬長、囉瑞靈長等於西夏早期編纂。後屢經修訂,至少有5種版本。傳世有兩種刻本,1909年在中國黑水城遺址(今屬內蒙古自治區額濟納旗)出土,現藏蘇聯。流傳於中國的版本(甲種本)有序和跋,序言指出此書經西夏學士兀囉文信重新整理,跋尾又指明於西夏正德六年(1132),經義長重新校訂。全書56頁,共收大字6000多個,依聲母九品音分類:重唇、輕唇、舌頭、舌上、牙、齒頭、正齒、喉、來日舌齒。每品音中發音相同的字集為一組,各各組間以小圓圈相隔,沒有同音字的獨字列於各品之後。各大字下均有註字,一般為一個字,也間有二、三字的。註釋方式有:同義字、反義字、組成詞或詞組,指明類屬、用途和詞性等。另一版本(乙種本) 內容與此稍有出入,近年在額濟納旗又發現殘頁。此書是研究西夏語言、文字的重要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