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巴爾幹半島上南斯拉夫民族之一。約有58萬人(1981),占全國人口的2.6%,主要分佈在黑山和塞爾維亞兩個共和國。屬歐羅巴人種巴爾幹類型。信教者多為東正教徒。黑山人的族源、語言與塞爾維亞人相同,文化習俗也相似,但歷史環境把他們分成瞭兩個不同的民族。

  7世紀斯拉夫人來到黑山地區定居。11 世紀建立國傢,起初名為杜克利亞,後改為澤塔,約在1435年得名“黑山”。12世紀初一度併入塞爾維亞國,到1366年重獲獨立。從14世世紀起,黑山人民對土耳其人的入侵進行瞭長期的反抗,憑借崇山峻嶺進行瞭長達數世紀的武裝鬥爭,使黑山成為巴爾幹半島唯一未被土耳其征服的地區,從而保持和發展瞭本民族的獨立。土耳其的侵略擴張引起瞭巴爾幹居民的動蕩流徙,遂使黑山人在民族成分上日益復雜,其中有來自塞爾維亞、黑塞哥維那等地的難民以及阿爾巴尼亞人。地理環境的閉塞,連綿不斷的戰爭,以及由此而形成的軍事化生活,阻礙瞭黑山的社會經濟發展,使之長期保持古老的宗法部落制度。1941年7月13日,黑山人民響應南斯拉夫共產黨的號召舉行瞭反法西斯武裝起義,1945年成立黑山共和國。黑山人的傳統經濟為畜牧業和種植業。共和國成立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取得瞭突出的成就,其發展速度居全國首位,過去經濟文化落後的面貌大為改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