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奧地利民族學傢、語言學傢和宗教史學傢。生於德國威斯特伐利亞,卒於瑞士弗裏堡。15歲入荷蘭天主教中學讀書。1890年加入天主教教士組織“神言會”,1892年任天主教司鐸。1893年入柏林大學和維也納大學攻讀比較語言學。1906年創辦《人類》。1927年創建傳教士民族學博物館,任館長。1932年創建具有國際影響的研究中心──人類研究所,任所長。1937年被選為教皇科學院院士。1920~1948年先後任維也納大學、聖加百列修道院和瑞士弗裏堡大學教授。施密特特主張用R.F.格雷佈納的文化歷史方法和文化圈理論研究民族文化、語言和宗教。他研究瞭原始民族的“有神思想”,認為一神教自古就存在,原始人早有“上帝”觀念。他極力反對進化學派L.H.摩爾根、E.B.泰勒、H.斯賓塞等人研究民族文化的觀點和方法;宣傳文化“一次發生論”和“傳播論”。重視文化的接觸與傳播,從文化圈學說的立場出發,主張對各種文化的產生發展以及相互聯系進行系統的調查研究。並以他為代表形成文化歷史學派中的“維也納學派”,培養出一批著名的民族學傢。他曾於1935年來中國,在輔仁、燕京、清華大學講學。其主要著作有《近代民族學及其起源、性質和目的》(1906)、《南島語系各民族宗教和神話之比較概要》(1910)、《神的觀念的起源》(1912~1955)、《民族和文化》(1924)、《種族和民族》(1927)、 《民族學方法》(1937)、《人類最古階段的財產》(1937~1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