屬南島語系印尼語族高山族語言中的排灣語群。主要分佈在中國臺灣南部屏東縣和臺東縣的山區,使用人口約5萬。可分成東南部和西北部兩個方言,東南部方言分佈於來義、太麻裏、獅子、土阪等地,西北部方言分佈於三地、筏灣等地。排灣語(以來義話為代表)的特點如下:

  語音 ①有p、b、v、m、t、d、n、l、ʦ、ʣ、s、r、鉳、ɭ、ʨ、ʥ、k、ɡ、ŋ、q、ʔ等21個輔音,②有j、w兩個半母音,,③有i、ə、a、u4個元音。多音節詞的重音一般落在倒數第二個音節上。聲調無音位價值。

  語法 ①有作為格助詞的冠詞,位於名詞、代詞前,是名詞、代詞作主語、定語、賓語的標志。②名詞有一般名詞和人名專有名詞兩大類,在充當不同的句子成分時都要分別在前面加相應的冠詞。③代詞分為人稱代詞、指示代詞和疑問代詞,人稱代詞分單數和復數,在作領屬性定語或賓語時前面需加冠詞。④動詞有體、時、態、式等語法范疇,分“插入”和“非插入”兩類。插入類是以插入中加成分來表示未完成體、現在時、主動態、直陳式。非插入類以詞根本身或詞根重疊表示以上語法意義。⑤形容詞重疊後作定語在中心語前,形容詞作狀語也在中心語前。⑥否定副詞 ini“不”在動詞、形容詞前。⑦謂語在句首,主語在後,賓語在動詞謂語後,主語一般在賓語前,但有時賓語也可以在主語前。在需要強調的情況下,主語也可以在謂語前。

  詞匯 ①詞大多為多音節的。②在詞幹前、後、中間加附加成分或詞幹重疊是構詞的主要手段。前加成分有:i-、ʔi-、ʔa-、la-、lə-、ɭi-、ma-、mə-、mi-、min-、mu-、nu-、pa-、pə-、pi-、pu-、ru-、sa-、sə-、si-、ta-、ʦa-、ʔisan-、maʔa-、malə-、marə-、masi-、masu-、maru-、matu-、muri-、nasa-、paʔa-、rəma-、sarə-、səmu-、ʨara-、ʨalu-、ʨari-、ʨau-。中加成分有:-əm-。後加成分有:-an、-ən。前、後加成分有:ʔa--an、ʔala--an、ʔana--aŋa、ʔina--an、maʔa--l、pu--an、si--an。中、後加成分有:-in--an。前、中加成分有ʔisan--əm-。③單純詞重疊構成復合詞,意義相應發生變化。④詞匯中有一部分來源於漢語閩南話和日語的借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