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東北古代民族名。與肅慎、挹婁、勿吉-靺鞨有歷史淵源關係。至五代時,契丹人稱黑水靺鞨為女真,從此,女真這一名稱代替瞭靺鞨。遼朝又因避諱改寫作女直。

  遼天顯元年(926)太祖耶律阿保機滅渤海,部分女真人隨渤海人南遷,編入遼籍,稱為“熟女真”;留居故地的女真人,未入遼籍,稱為“生女真”。生女真中的完顏部逐漸強大,他們營建廬室,定居在按出虎水(今阿什河)一帶。從事農業生產,掌握瞭冶鐵技術,出現瞭私有財產,階級分化十分明顯,法法律規定殺人者償馬牛三十,開始向階級社會過渡。至烏古

(1021~1074)為部長時,始建官屬,並著手統一生女真各部,被各部推為都勃極烈,同時受遼生女真部節度使官號而不系遼籍,成為遼朝屬國,世襲不絕。至盈歌為都勃極烈時,禁其他女真部落自稱部長(勃極烈),擅置信牌者治以法,女真各部政令統一。遼末,阿骨打(1068~1123)即起兵反遼,於1115年建立金朝。金朝於1125年滅遼,1127年滅北宋,成為與南宋南北對峙的中國北部封建王朝,並且把外興安嶺以南及黑龍江下遊都置於金朝上京直接管轄之下。1234年亡於蒙古。

  女真人在建立金朝以前,使用契丹字,建國後借用契丹字母(見契丹文)創制女真字,有大小女真字之別,與漢文同樣成為金朝通用文字。為加強對漢區的統治,金朝不斷遷徙猛安謀克於中原各地,使其與漢人雜居,加速瞭女真人的封建化,也促使女真人接受中原高度發達的封建經濟與文化,至金末,已漸與漢人同化。到元代,遷入中原各地和散居遼東的女真人、渤海人、契丹人與華北漢人同被視為漢人。其留居東北邊疆的女真人,則仍以漁獵或狩獵為生,社會發展較為緩慢,有的仍處在原始社會階段。元朝在黑龍江依蘭一帶設桃溫、胡裡改、脫斡憐、斡朵憐、孛苦江五個軍民萬戶府,在黑龍江下遊及黑龍江以北所設各萬戶府、女真水達達路及征東元帥府所轄的女真各部落,即是女真中尚處漁獵或狩獵生活的一部分。

  明初到明中葉,東北廣大地區的女真人分為建州、海西、東海(野人)三部。最初,建州女真分佈於今牡丹江、綏芬河及長白山一帶;海西女真分佈於今松花江流域;東海女真則散居在黑龍江及庫頁島一帶。自明初至明中葉,在女真住地設置衛、所,逐漸增加,多達384個衛、所,總屬奴兒幹都司名下。衛、所的長官如都督、指揮使、同知、僉事、千戶長、百戶長等,均以女真酋長擔任。明廷給予印信,允許定期赴京朝貢。並先後於廣寧、開源、撫順、清河、靉陽、寬甸等處開設馬市,進行貿易。此類衛所稱為羈縻衛所,故仍受遼東都指揮使司節制。海西女真人亦失哈(亦信),為明廷內官,在明永樂九年(1411)至宣德八年(1433)的20餘年中,屢受朝命出使奴兒幹(黑龍江下遊地區),並於永樂十一年(1413)和宣德八年興建和重建永寧寺於奴兒幹都司所在地(黑龍江口附近亨滾河來匯處特林地方古城),兩次皆立碑於寺前,前者額題《永寧寺記》,後者額題《重建永寧寺記》,詳細記載奴兒幹都司及永寧寺建立經過與亦失哈屢次出使情形。碑上刻有漢、女真、蒙古、藏4種文字,題名均由亦失哈領銜居首,以下數十人,有漢、女真、蒙古等多種民族成分,為明朝東北部疆域及女真各部臣屬明朝的歷史見證。

  明代女真各部中,建州女真為元胡裡改、斡脫憐二萬戶的部民,酋長阿哈出、猛哥帖木兒於明初來歸,先後建立三衛(建州衛、建州左衛、建州右衛),設指揮使,統轄其眾。海西各衛所後來發展為葉赫、輝發、哈達、烏拉四部。因受東海女真的襲擾,建州、海西二部相繼輾轉南移,嘉靖年間(1522~1566),建州女真定屬於今撫順以東蘇子河一帶;海西四部則散處於今開原以北輝發河流域。建州、海西二部生產力發展較快,農耕技術相對提高,已普遍使用鐵器和牛耕,迅速由采集狩獵經濟轉向農業經濟,進入奴隸制發展階段。各部部長稱貝勒、貝子,擁有大批奴仆(阿哈),成為奴隸主(額真),平民則稱為伊爾根。

永寧寺碑 明成祖經營奴兒幹設立衛所的記事碑,背面有女真文,為女真文字資料中的珍品

  明萬歷十一年(1583),女真人的傑出首領、猛哥帖木兒的六世孫努爾哈赤起兵,統一瞭建州各部,萬歷十七年(1589),明廷授予努爾哈赤都督僉事,尋升左都督,後加授龍虎將軍。努爾哈赤相繼兼並海西四部,征服東海女真,統一瞭分散在東北地區的女真各部。在統一過程中,努爾哈赤將女真人原有的狩獵生產組織形式“牛錄”加以增定完善,創建瞭軍政合一的社會組織“八旗”。天命元年(1616)努爾哈赤稱大汗,沿用“金”為國號,史稱後金。關於後金建國前及後金時期的社會性質,目前史學界各傢說法頗有差異,討論正在深入發展。天命十一年(1626)努爾哈赤死,其第八子皇太極繼大汗位,於天聰九年(1635)改“諸申”(女真另一譯寫形式)為“滿洲”,從此滿洲代替女真為族名,而其餘女真各部亦各以赫哲(赫真)、鄂倫春、鄂溫克等族名通行,女真一名在清代逐漸消失。皇太極於天聰十年(1636)改國名為清,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