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少數民族。(見彩圖)因分佈地區的不同和方言、服飾等差別,其自稱有“ə”、“岐”、(“杞”)、“美孚”、“本地”等。90%以上分佈於廣東省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其餘散居海南島的萬寧、屯昌、瓊海、澄邁、儋縣、定安等縣。人口為817562人(1982)。使用黎語,屬漢藏語系 壯侗語族 黎語支,不同地區有不同的方言。由於長期與漢族接觸,不少群眾兼通漢語。1957年曾創制拉丁字母形式的黎文方案。

黎族

  族源 黎族源出於古代百越(見越)的一支。西漢曾以“駱越”,東漢以“裡”、“蠻”,隋唐以“俚”、“僚”等名稱來泛稱中國南方的一些少數民族,海南島黎族先民即包括在這些泛稱之內。“黎”這一專有族稱始於唐末,到宋代才固定下來,沿用至今。

  公元前111年,漢武帝在海南島設置珠崖和儋耳郡,部分黎族先民與南遷的漢人接觸,吸收瞭先進的生產工具(鐵器)和生產技術(農耕),社會生產力進一步發展,原始公社制逐步解體,向階級社會過渡,但大部分山區的居民仍處於原始公社發展階段。公元1世紀中葉,東漢伏波將軍馬援撫定珠崖,在那裡建立城郭市井,封建統治漸趨穩固,後世遂有“伏波將軍開瓊”之說。

  6世紀末,南方俚僚領袖冼夫人以所統轄的地方(包括海南島)歸附隋朝,後來隋朝在島上設置珠崖、儋耳、臨振等郡,下轄義倫、感恩等10縣,漢人不斷增加,與中原地區的關系更為密切,促進瞭黎族社會的發展和封建因素的迅速增長。唐朝與南海諸國的貿易往來日益頻繁,位於交通要沖的海南島得到進一步的開發。貞元五年(789),唐在海南島設置瓊、崖、儋、振、萬安等5州22縣,奠定瞭在海南島的州縣建置的基礎。天寶年間(748~749),唐僧鑒真東渡日本,遇風漂流到振州(今崖縣)、崖州(今澄邁、文昌),發現當地的居民已是“一年養蠶八次,收稻兩次”。黎族地區出產的金、銀、珍珠、玳瑁、香料等作為“貢品”被大量搜刮去,黎族勞動人民受首領們和當地的官僚、富豪的奴役和剝削。五代以後,中原地區戰亂頻仍,大批漢人向南方遷徙。到宋朝,海南島的漢族人口急劇增加,島上的經濟、文化進一步發展。黎族地區的開發出現瞭新的局面。鄰近漢區的地方已懂得耕耨灌溉,種植水稻、苧麻用來與郡人互市。黎區出產的香料、紅白藤、棉花(吉貝)、黃蠟、花梨木和黎錦、黎單、黎幕等精美的手工藝品,行銷桂林等地,受到人們的贊賞。生產力的提高加快瞭黎族社會封建化的進程,同時不同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更為顯著,史籍上開始出現“熟黎”、“生黎”的不同稱呼。“熟黎”受州縣直接統治,部分首領蓄養奴婢,封建王朝用官爵籠絡收買他們充當統治黎族人民的工具。在這部分黎族地區,占主導地位的已是以農業為主的封建地主經濟,隻是封建化的程度比漢族地區差些。“生黎”居住在偏僻的山區,不納賦稅,不服勞役,無論在生產和生活上都保留著較多原始的東西。

黎族姑娘

  宋末元初,傑出的女紡織傢黃道婆年輕時因不堪封建傢庭虐待逃至崖州,曾在崖州居留40多年(一說30多年),向黎族婦女學習棉紡織技術,回故鄉烏泥涇(今上海縣華涇鎮)後,在黎族傳統紡織工藝基礎上加以改進,創造出一套先進的棉紡織工具和技術,為科學技術的發展作出瞭貢獻。元初,封建統治者采取羈縻政策,任用“峒首”為世襲“萬戶”、“千戶”,加速瞭黎族社會內部的階級分化,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進一步激化,激起黎族人民不斷起義。

中國古代女紡織傢黃道婆塑像

  明、清兩代,封建地主經濟在黎族社會中已占統治地位,大部分黎族地區的生產力水平與當地漢族相近,出現瞭定期的市場和墟場,檳榔、椰子和牛隻等成為大宗輸往大陸的貨物。在五指山腹地則仍保留原始公社殘餘的共耕制生產方式。

  反帝反封建鬥爭 在黎族“土官”、“土舍”的壓迫剝削下,明代以來大規模武裝起義此起彼伏。在明洪武六年(1373)至崇禎十四年(1641)的260年間,黎族人民的起義鬥爭不下30次,以明弘治十四年(1501)七方峒符南蛇,嘉靖二十七年(1548)崖州那燕,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瓊山縣王振邦等起義聲勢最大。1840年鴉片戰爭後,帝國主義勢力侵入海南島。黎族人民不堪忍受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殘酷統治、剝削,不斷掀起大規模的反帝反封建鬥爭。光緒二十三年(1897)崖州多港峒4000多名黎族農民在呂那改領導下,舉行瞭長達3年之久的武裝起義,沉重地打擊瞭封建官府和當地的美帝國主義教會勢力。辛亥革命失敗後,黎族人民積極參加當地的民軍運動,與袁世凱的爪牙和封建軍閥展開激烈的鬥爭。

  中國共產黨成立後,黎族地區建立瞭黨、團組織和農會,許多黎族先進分子積極參加反帝反封建鬥爭。土地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在黎族地區建立瞭革命根據地,領導各族人民開展土地革命和建立工農民主政權。1927年11月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黎族、漢族農軍解放瞭陵水縣城,召開全縣農民代表大會,制訂瞭《土地革命條例》,並於1928年2月建立瞭海南島歷史上第一個縣級的工農民主政權。抗日戰爭時期,在黎族地區和黎、漢雜居區先後建立瞭9個抗日民主根據地,黎族人民積極參加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隊伍,同日寇進行鬥爭。1943年8月,王國興、王玉錦等領導白沙縣黎族人民舉行大規模武裝起義,沉重地打擊瞭盤踞在五指山區的國民黨頑固派,為瓊崖縱隊進入五指山區開辟瞭道路。解放戰爭時期,瓊崖縱隊在白沙、保亭、樂東等縣黎族聚居地區建立瞭五指山根據地,黎族人民以大量的人力、物力支援解放戰爭。1949年3月,在根據地成立瓊崖少數民族自治區行政委員會,黎族、苗族人民實現瞭當傢作主的權利。1950年5月1日,根據地各族人民配合渡海大軍解放瞭全海南島,黎族人民和全島人民一起獲得瞭解放。

廣東省白沙縣紅毛鄉番響村──黎族武裝起義的發起地

  社會經濟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黎族以農業為主,種植稻、薯、玉米等作物;手工業、漁獵、飼養傢畜傢禽、采集野生植物是重要的傢庭副業,商品生產和貿易不發達。這時黎族地區的社會形態雖是封建社會,但發展不平衡,有兩種類型:一類是占黎族人口和總面積94%以上的一般地區,與當地漢族一樣,處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封建地主經濟發展比較快。地主階級通過租佃、高利貸、雇工剝削農民,出現瞭擁有千畝耕地、千頭牛的大地主。另一類是在五指山腹心地帶13000多人口的地區,到建國前夕仍保留“合畝制”(見黎族合畝制)的生產方式。這類地區生產力水平較低下,雖然早已使用從漢區購入的鐵制農具,但耕作技術落後,牛踩田、手捻稻、不施肥、刀耕火種仍較普遍,糧食畝產一百多斤。“合畝”(黎語稱“紋茂”,意為“大夥做工”)是農業生產的單位,以“畝頭為首”,由若幹戶有血緣關系的“畝眾”組合而成。主要生產資料耕地和牛隻,基本上是合廟公有和幾戶夥有,但一律交由合畝統一使用,在畝頭主持下進行集體勞動,基本上按戶平均分配產品。在一些合畝內,已加入前來投靠的非血緣關系的畝眾,畝內的生產資料已大部分歸畝頭一戶占有,對畝眾進行各種剝削,原始共耕組織的性質已經發生根本的變化。

黎族姑娘在舂米

  建國前,黎族地區還保留“峒”(或稱“弓”)的社會組織。有固定的疆界,若有侵犯,往往會引起峒與峒之間的糾紛和械鬥。每峒都有一個由長輩充當的峒頭,負責維持社會秩序和調解紛爭,較重大的事件則召開全峒會議解決。早期,血緣紐帶是峒的組織基礎,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封建統治的加強,峒已成為縣以下的行政單位,峒頭成瞭基層統治人物。

  文化和風俗習慣 黎族的文學藝術豐富多彩,民歌、民謠、傳說故事等口頭文學有鮮明的民族特點。傳統樂器有口弓(口弦)、鼻簫、“拜”(排簫)等,曲調優美動聽。錢鈴雙刀舞、打柴舞、舂米舞等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見彩圖)造型藝術以織繡工藝為主,織出的頭巾、統裙、被單、花單等都有絢美華麗的花紋,能織鳥獸、花草、人物等多種不同圖案,其中的“崖州坡”和白沙縣本地黎的“雙面繡”以其精巧細密而馳名於世。

黎族青年跳打柴舞

  黎族實行一夫一妻制(見一夫一妻制傢庭)的關系小傢庭,兒女成年後即住在屋外的“寮房”裡。婚後妻子一經在夫傢定居,夫妻便與父母分居別炊。建國前多早婚,由父母作主,但婚前可以自由談戀愛。盛行婚後不落夫傢(婚後新娘返回娘傢居住一、二年乃至七、八年後,才定居夫傢)的風俗。非婚生子女不受岐視。離婚和寡婦再嫁比較自由。

  黎族婦女束髻於腦後,插以箭豬毛或金屬、牛骨制成的發簪,披繡花頭巾,上衣對襟開胸無扣,尚青色,下穿無褶織繡花紋的統裙,盛裝時戴項圈、手鐲、腳環、耳環等,有些地方的婦女的耳環多且重,耳根下垂至肩,史稱“儋耳”。部分地區居民仍保留古代稱為“雕題”的文面、文身風俗。男子結鬃纏頭,上衣無領對襟,下穿前後兩幅佈的吊幨。這些衣服都以棉、麻為料,自紡自織自染自縫而成。飲食比較簡樸,以大米,番薯、玉米為主食,多以狩獵、采集所得為副食,隻種少量蔬菜,且多從漢區引種。婦女愛嚼檳榔。住屋多為金字形茅屋,泥糊竹笪為墻。在白沙縣偏僻山區和合畝地區還保留屋頂似船篷,地板架空離地的船形屋。

  喪葬儀式各地不同,接近漢區的有停棺打醮、看風水擇地起墳的風俗。合畝地區死者葬在氏族的公共墓地,以獨木棺土葬,不築墳立碑,葬後不再祭掃。

  建國前,黎族盛行祖先崇拜和自然崇拜(見原始宗教),流行雞骨卜、蛋卜。人生病認為是“祖先鬼”、“山鬼”等作祟,要請“娘母”、“道公”殺牲送鬼。近代以來有少數人信仰基督教。

  建國後的變化 1948年初,海南島大部分黎族地區已獲解放,解放區內進行瞭土地改革和民主建政工作。建國以後,1952年7月1日成立瞭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區(1955年改為自治州)。各級黎族幹部不斷成長,1978年,全州有民族幹部3490人。1956年完成瞭農業、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30多年來,黎族地區興建瞭大中型水庫18座,小型水庫1200多座,有效灌溉面積達113萬多畝,穩產高產農田達52萬多畝。現在自治州已成為中國的重要橡膠生產基地之一。1982年,以橡膠為主的熱帶經濟作物種植面積已達180多萬畝,特別是民營橡膠發展很快,比1978年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前20多年的總和翻瞭一番還多。(見彩圖)油料、甘蔗、造林等都達到或超過瞭歷史最高水平。工業已建成初具規模的工業體系。黎族工人階級隊伍茁壯成長。交通事業飛速發展,公路通車裡程已達6000多公裡。過去,黎族人民大多是文盲,解放後普及瞭小學教育。有數千名少數民族教師在中、小學從事教育工作。

海南島黎族割膠女工

黎族女工在海南島橡膠林割膠

  黎族人民的生活顯著改善,1982年全州少數民族人均收入比1978年增加一倍以上;已有三分之一的農戶從世代居住的茅草屋搬進瞭磚瓦結構的新居。自治州首府通什欣欣向榮,各項事業不斷發展,已成為全州的政治、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