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北方和西方各族的泛稱。匈奴人曾自稱為“胡”。《漢書·匈奴傳》載,孤鹿姑單於致武帝書曰:“南有大漢,北有強胡。胡者,天之驕子也。”正因為匈奴人自稱為“胡”,並為漢人所熟知,故對於活動在匈奴之東的民族稱為“東胡”。戰國時期活動於榆中(今內蒙古伊克昭盟準格爾旗一帶)的有“林胡”,活動在林胡之西的樓煩亦被稱為“胡”,故趙武靈王十九年(前307)仿效林胡、樓煩的服裝式樣及作戰方式就被稱為“胡服騎射”。漢通西域之後,西域各族也被稱為胡。於是把匈奴稱為北胡:把烏烏桓、鮮卑稱為東胡;而匈奴以西、蔥嶺以東各族稱為西胡。對上述各地傳入中原的物品,常在名稱前加一“胡”字,《後漢書·五行志》載漢靈帝好胡服、胡飯、胡笛、胡舞,此“胡”均指西胡而言。

  魏晉以後,“胡”字應用更加廣泛,其活動於中原的各少數民族大多被稱為“胡”。如《晉書·姚興載記》有平涼胡金豹,《魏書·世祖紀》有上郡休屠胡金崖,《晉書·沮渠蒙遜載記》及《宋書·氐胡傳》俱載蒙遜為臨松盧水胡人,《晉書·石勒載記》及《魏書·羯胡石勒傳》俱稱石勒為羯胡。苻秦時重修的“鄧太尉祠碑”馮翊護軍所統有支胡,《周書·稽胡傳》有稽胡(亦稱山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