屬阿勒泰語系滿-通古斯語族。主要分佈在中國黑龍江省的同江、饒河等縣的沿江地區。赫哲族有1400餘人,大部分人已改用漢語,隻有五、六十歲以上的人還能講赫哲語。可分為兩個方言:奇楞方言(主要分佈在同江縣的街津口鄉,饒河縣的西林子鄉四排村等地)和赫真方言(主要分佈在同江縣的八岔鄉)。無本民族文字,通用漢文。在國外,分佈於蘇聯境內,稱作那乃語。

  赫哲語在語音方面接近滿語支語言,而在語法結構方面更接近通古斯語支語言。學術界較新的分分類法認為赫哲語屬於通古斯語支的那乃次語支。屬於這個次語支的還有蘇聯境內的那乃語、烏利奇語、奧羅克語、烏德語和奧羅奇語。

  語音 ①元音有ɑ、ə、i、o、u、œ、y7個。復元音有ɑi、əi、iɑ、iə、uɑ、ui等16個。元音不分長短。出現在位於詞末的輔音n前時,有鼻化現象。②有元音和諧現象。元音可分為陽性元音(ɑ、o、œ),陰性元音(ə,出現在ɑ後的ə是中性元音),中性元音(i、u、y)。如:qɑʨɑnχɑn“棉花團兒”,tomtoni“魚鉤”,təskəxən“濺”,xudɑχɑn“賣”,biʨɑrɑχɑn“溢”。③輔音有b、p、m、f、w、ʣ、ʦ、s、d、t、n、l、r、蛚、tʂ、ʂ、ʐ、ʥ、ʨ、ɕ、j、ɡ、k、x、ŋ、G、q、χ28個。

  語法 ①名詞有7個格,有領屬范疇。後者是不同於滿語而和鄂溫克等語言相同的語法現象。如:miniɑmi-mi~miniɑmi-ji“我的父親”,ɕiniɑmi-ɕi“你的父親”,niɑniɑmi-ni~niɑniɑmi-ti“他的父親”,munuɑmi-mu“我們的父親”,suni ɑmi-su“你們的父親”,tiɡuru-ni ɑmi-ni~ti ɡuruni ɑmi-ti,“他們的父親”。②在名詞和代詞後可以接附加成分-ŋɡə/-nəŋɡə 代替“領格名詞、代詞+中心詞”的結構。例如,əi(這)sə蛚ən(車)ɑmi-nəŋɡə(父親)"這車是父親的"(ɑminəŋɡə代替ɑmə-ji sə蛚ən);ti(那)sɑbu(鞋)ɕinə-ŋɡə“那鞋是你的”(ɕinəŋɡə代替ɕinisɑbu)。③動詞有態、體、時、人稱、式的范疇。和鄂溫克語相同而和滿語不同的是動詞有人稱,如ənə-mi“我去”,ənə-ɕi“你去”,ənə-ni“他去”。④常見的句型有:隻有謂語一個成分的單部句tiɡdəxə“下雨瞭”。謂語帶補語或修飾語的單部句mindu(我)əm(來)“到我這兒來”。有主語和謂語的雙部句morin(馬)buɡdɑnəini(跑)“馬跑”。主語和帶有補語或修飾語的謂語組成的雙部句ti(他)sukəʥi (斧子)mo(木頭)ʨɑbʨim(砍)biɕi“他正在用斧子砍柴”。形動形式動詞作從句謂語的復句ɕini(你)joχorʨχəndə(串門),bi(我)əi(這)ɑdiliwə(網)təni (剛剛)tɑtɑm(拉)odiχɑn(做)biʨin“你來串門時,我剛織完網來著”。副動形式動詞作從句謂語的復句ɕi(你)xə蛚ukiɕilə(說),bi(我)sɑχɑi(知道)“你一說,我就明白瞭”。

  詞匯 由於赫哲族主要從事漁獵生產,因而魚的名稱比較豐富,如dɑoimɑχɑ“大馬哈魚”,ɑʥən“鰉魚”,ɑuʨiqə“

花魚”,kirfʥən“鱘魚”,kurə“草根魚”,ʨiʨiGɑn“狗牙魚”。派生法和合成法是基本的構詞方法。例如,sɑʨi“鋤”+qu乛sɑʨqu“鋤頭”,juχɑn“棉花”+ki乛juχɑnki“棉的”,soŋo-“哭”+qu乛soŋqu“愛哭的”,χɑʥə“剪子”+lɑ乛χɑʥəlɑ-“剪”,ɡuɡdɑ“高”+nχən乛ɡuɡdɑnχən“長高”,irmə(針)χulχɑ(賊)乛irməχulχɑ“蜻蜓”,jəjə(爺爺)mɑfɑ(老人)乛jəjəmɑfɑ“老虎”,χɑilɑn(榆)mo(樹)乛χɑilɑnmo“榆樹”,ɑʣɑn(女)nəu(弟弟)乛ɑʣɑnnəu“妹妹”。

  從下列一些詞中,可以看出赫哲語同滿—通古斯語族諸語言在詞匯上的共同性:

赫哲語同滿—通古斯語族諸語言在詞匯上的共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