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者變換勞動角色的過程。它是職業社會學研究的重要範疇之一。職業流動是社會的普遍現象,是社會流動的一個重要方面。它不同於勞動力流動。勞動者在原地或異地變換不同性質的工作,便是職業流動;勞動者從甲地遷往乙地仍從事相同的工作,則不屬職業流動。職業流動的方式很多,在同一聲望等級的職業系列中,從一種職業流動到另一種職業,稱為水準流動。勞動者在不同聲望等級的職業系列中,從一種職業流動到另一種職業,稱為垂直流動或上下流動。在勞動者的職業生涯中,職業水準流動與垂直流動的的總和,稱為一生中的流動。記錄勞動者一生職業流動的軌跡,便可得知勞動者職業生涯模型。兩代人之間的職業流動,稱為代際流動。科學技術進步與生產力的變革引起社會職業結構的變化,稱為結構性流動。例如,英國在資本主義原始積累時期的圈地運動,使大批農民流落到城市當雇傭工人,使農、工兩大職業系統發生瞭結構性的變化。又如,當代的科學技術革命,使第三產業崛起,導致社會職業發生結構性的變化。由勞動者個人自身因素引起、不影響社會職業結構變化的流動,稱為個別性流動。

  引發職業流動的原因有:①社會原因。如社會制度的性質、一定社會形態中的人事管理制度、社會教育事業的發展、勞動力人口在國際間的轉移,等等。②個人原因。分為主觀因素與客觀因素。主觀因素主要有勞動者的年齡、性別、體質、能力、文化水平、價值觀念等等;客觀因素主要有勞動者的婚姻狀況、傢庭背景、生活地區、目前職業等等。調查資料表明,勞動者年齡越輕、體質越強、能力越大、結婚越晚、子女越少、傢庭經濟和社會地位越高,其職業流動意識就越強,實現職業流動的可能性也越大。自然環境的某些變化,有時也會影響職業的流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