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光啟

  中國明末政治傢、科學傢。字子先,號玄扈,諡文定。上海徐傢匯人,萬曆三十二年(1604)進士,累官翰林院檢討、禮部侍郎、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太子太保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曾從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學習西方科學知識,是中國近近代傳播西方科學文化的先驅。他主持編篡《農政全書》、《崇禎歷書》,著有《測量同義》、《勾股義》。

  徐光啟在人口思想史上最先明確地提出人口每30年增加一倍的觀點,比T.R.馬爾薩斯所提出的人口每25年增加一倍的觀點早170多年。他通過考察明朝皇族子孫繁衍的歷史,得出皇族人口“三十餘年一倍”的結論,由此推論平民人口也有同樣的趨勢,即“生人之率,大抵三十年而加一倍。自非有大兵革,則不得減”(《田制·井田考》)。其理由是人口再生產有必然擴大的趨勢,即“三十年為一世,一世之中各有兩男子,此生人之大率也”(《處置宗祿查核邊餉議》)。此外,他還考察瞭人口密度與人口遷移問題,針對南方人眾土狹,北方人寡土荒的情況,建議把南方過多過密的人口遷移到西北地區,認為這樣可以合理分佈人口和調劑人口密度,又可以把江南種水稻和織棉佈的技術推廣到西北地區,使人民去末就本,充分利用土地發展農業生產,以求“民力日紓,民俗日厚,生息日廣,財用日寬”(《墾田》),從而安居安業。他的建議在當時雖無法實現,但在思想上已開後世西北墾邊的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