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缺乏客觀根據、固定的先入為主的觀念與態度。在社會心理學中偏見多指否定性、拒斥性的態度。偏見分個人偏見與社會偏見,前者是個人具有的,後者則是某一群體或社會上的人們所共有的。

  偏見的影響有:①與其物件保持一定心理距離或人際距離,表現非善意的態度;②偏見是一種否定性、拒絕性態度,當它發展到嚴重時,有可能產生侵犯行為。

  偏見形成的原因是複雜的,歸納起來,大體有以下幾種:①起因於幼兒期周圍的的環境,尤其是雙親的教養態度及傢庭氣氛的感染。它是逐漸形成的,具有一定的頑固性,比較難於改變。種族偏見、民族偏見和宗教偏見,往往與從小開始的雙親的教養有關。②起因於偏見者本人所屬的群體的影響。對特定群體的歸屬意識的增強,一般容易對對立群體及其成員持對抗的意識甚至是敵意。③與社會狀況的穩定性有關。混亂的社會容易產生偏見;在社會政治動蕩或者大災荒時期,人們的恐懼心理、不滿和敵意會增強,在這種情況下,出自於個人的自我防禦,容易產生偏見;此外,在混亂時期,社會矛盾增多,人們產生瞭不安全感,出現瞭恐懼狀態,如果有人進行煽動和狂熱性宣傳,也會形成社會偏見。④起因於無知。一個人如果生活在單一的文化社會環境中,容易產生對熟悉的個人及社會的親近感;對自己不知道的東西,容易產生偏見。⑤起因於某種類型的人格特點,一般來說,權威主義傾向者容易具有較強的偏見。

  克服偏見的方法主要有:①按照社會的標準認真分析自己有沒有偏見,切忌帶有所屬群體的情感色彩;②與偏見的對象進行溝通,增進瞭解,避免誤會;③擴大自己的知識面,克服因無知產生的偏見障礙;④克服自己的個性弱點,尤其是要註意當自己的需要得不到滿足時,不要輕易受外來影響而產生偏見,還要註意自己是否有盲目的優越感和偏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