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帕雷托

  義大利經濟學傢、社會學傢。1848年7月15日生於巴黎。1923年8月19日卒於瑞士塞利尼。早年學習自然科學。1868年在都靈大學獲工程博士學位。畢業後從事過一段工程技術工作。1889年前後轉向研究經濟學。1893年年任瑞士洛桑大學政治經濟學教授。1906年後致力於社會學研究。主要著作有:《政治經濟學講義》(1896~1897)、《社會主義體系》(1902~1903)、《政治經濟學教程》(1906)、《社會學通論》(1916)等。

  帕雷托的社會學思想主要來源於意大利傳統的N.馬基雅維裡的社會理論和19世紀A.孔德、H.斯賓塞等人的實證主義社會學思想。他的社會學思想主要有3方面的內容:①行動理論。主要涉及人的行動的非邏輯方面。他認為,人的大量行動並不是真正基於手段—目的理性模式,而是對人的情感或心理狀態的一種反映。人們總是有把自身的行動用各種類型的意識形態邏輯化、理性化的傾向,從而掩蓋瞭人的行動的真實方面──它的非邏輯性和非科學性。社會學的主要任務之一是把行動的非邏輯性方面揭示出來。②精英理論。主要討論社會分層和社會統治問題。帕雷托認為,在一個社會中,人的能力即體力、智力和道德是不相等的,具有最高能力的人們構成瞭社會精英。社會精英有政治精英和經濟精英兩種類型。③社會系統理論。主要是研究社會的動態均衡問題。帕雷托認為,任何社會系統主要有4個方面的特征:經濟生產力的水平、政治權力的分佈狀態、意識形態的性質、不平等的模式。如果社會系統的某一方面特征的變化是充分的,整個社會系統就將相應地發生變化,以達到一種新的均衡;如果社會系統的某一方面變化不充分,它就要受到來自社會系統其他方面的壓力,使社會系統維持原來的均衡狀態。

  帕雷托全部社會學分析的理論前提,是他對殘餘物和衍生物的區分。他認為,殘餘物是指從社會活動中除去人們所有的理性想法之後,依然保留下來的那種東西,它是社會活動的常數;衍生物則表示觀念、信仰、理論等意識形態系統,它們是派生的,是社會活動的變數。人們對非邏輯行動的邏輯化就產生出瞭許多衍生物。帕雷托認為,人的非邏輯行動、社會精英的不同類型、社會系統的不同特征,都在一定程度上表現瞭人所具有的不同類型的殘餘物。

  帕雷托的社會學思想對美國社會學傢T.帕森斯產生瞭重要影響,並成為20世紀50年代西方社會學中占主導地位的結構功能主義的理論來源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