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人類學中以進化論為理論範式的流派。產生於19世紀,主要代表人物有英國的H.斯賓塞、J.G.弗雷澤、J.F.麥克倫南,德國的A.巴斯蒂安和瑞士的J.J.巴霍芬等。但最著名的是美國的L.H.摩爾根和英國的E.B.泰勒。

  進化學派的思想根源及理論基礎可上溯到啟蒙運動時代關於社會發展和人類進步的無限可能性的思想。19世紀C.R.達爾文的進化論對該學派的形成和發展起瞭極大的促進作用。進化學派的學者主要利用當時所能搜集到的民族志志、民俗、遊記、神話傳說等資料,運用比較和理性思辨的方法來研究和構擬人類社會的起源和演變的過程,力圖闡明總的進化規律。他們認為,由於人的心理一致,人類社會和文化的發展途徑也必然相同,都要經過從低級到高級、從簡單到復雜、從蒙昧到文明的發展過程,經歷相同的發展階段。當今世界的原始民族是尚未進化到高級發展階段的民族;當今世界較為簡單的社會是正在經歷著文明社會先前某個發展階段的社會。同時,高度文明的現代民族和現代社會中也存在著一些古代風俗。這是“文化遺存”,是進化的證據。進化學派學者們的研究內容各有側重,但結論卻是殊途同歸。例如,研究精神文化史的泰勒認為,人類的宗教由靈魂觀念經歷萬物有靈論、低級拜物教、多神教而進入一神教階段;研究婚姻史的巴霍芬提出瞭人類由雜婚過渡到一夫一妻制的婚姻理論(見婚姻);而研究社會發展總進程的摩爾根,則論述瞭人類社會如何由蒙昧時代經野蠻時代到文明時代的發展過程,他的研究結論曾得到K.馬克思和F.恩格斯的稱贊。

  進化學派為人類學和其他社會科學留下瞭許多寶貴的學術遺產。他們關於人類本性一致和社會發展變化、文化累積漸進的觀點,跨文化比較研究,以及在各種題材的資料積累和匯集方面,為人類學的發展奠定瞭堅實基礎。但該學派也存在著以書齋為研究場所,借助思辨推理來構擬理論,運用材料不夠嚴謹,進行文化比較時忽略時空條件和社會發展的歐洲中心論等缺陷。因此受到瞭傳播學派,特別是博厄斯學派的嚴肅挑戰,曾一度沉寂,直至20世紀美國的L.A.懷特等人倡導新進化論時才有所復興。新進化學派與古典進化學派在理論和方法上均有較大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