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企業及各種組織中人們行為特點並對其進行有效管理的一門學科。又稱組織心理學。它是心理科學與管理科學之間的交叉學科。在心理科學中,是源於社會心理學與工業心理學的分支學科;在管理科學中被視為行為科學學派。1965年美國心理學傢B.M.巴斯和E.H.沙因分別出版瞭《組織心理學》,標誌管理心理學的產生。

  管理心理學研究的主要課題有:①人員能力評估與人員選擇,態度、動機的測量及激勵方式的評價,職業設計與人員培訓;②群體中的人際關關系及其測量、溝通,群體內聚力及群體決策;③領導行為的評估與領導人員的選拔、訓練以及良好的領導績效的獲得;④組織變革與組織發展;⑤工作與生活質量研究。

  管理心理學的主要理論來源有3方面:①F.W.泰勒為代表的科學管理學說,代表作為《科學管理原則》(1911)。泰勒等人提出一套管理原則、標準和控制手段,以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把人視為“經濟人”,認為人為獲得經濟利益而工作,以報酬作為獎懲手段,即“胡蘿卜加大棒”的管理策略;同時把人視為機器的一部分,提出勞動可分解為小單元,用科學方法確定各種勞動的最佳方式,對職工培訓以提高效率,獲取利潤。這一理論忽視人的社會性,特別是傾向於剝削工人而不是造福於工人,從而受到瞭嚴厲批評。②20世紀20~30年代,以美國的G.E.梅奧為代表的人際關系運動的研究。梅奧等人發現霍桑效應,認為工作中的人際關系及工人的需要、願望等社會心理因素對生產效率更有影響;實際存在的非正式群體明顯影響人的行為。他們提出“社會人”的假說,認為人可通過社會需要激發工作動機,人對群體中的社會壓力比對企業的經濟利誘更容易接受。梅奧重視人的因素的管理思想,為行為科學學派奠定瞭基礎。③K.萊溫及A.H.馬斯洛的理論。50年代馬斯洛提出“需要層次說”的動機理論,美國管理心理學傢D.M.麥格雷戈於1960年提出X理論和Y理論概念,把泰勒的科學管理稱為X理論,而把在馬斯洛動機理論基礎上的管理思想叫做Y理論。他強調人類高級需要的激勵作用,看重人的自我管理與自我控制,認為管理應創造條件發揮人的潛力,重視內在激勵的作用,註意使工作不斷擴大與豐富。美籍日本人 W.J.大內在《Z理論》(1981)一書中指出瞭美國式管理與日本式管理的區別,認為美國應在自己的文化背景與傳統基礎上吸收日本的經驗,改革美國企業的管理。所謂“Z式組織”包括長期雇傭制、集體決策適度專業化、整體關心(包括對職工傢庭的關心)等內容。

  

參考書目

 D.M.McGregor,The Humɑn Side of Enterprise,McGraw-Hill,New York,1960.

 E.H.Schein,Orɡɑnizɑtionɑl Psycholoɡy,Prentice-Hall,New Jersey,19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