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軻

  世稱孟子,戰國時期著名思想傢。鄒(今山東鄒縣東南)人。曾受業於子思(孔丘之孫孔伋)的門人,是儒傢中地位僅次於孔丘的代表。他主要繼承和發展瞭孔丘以“仁”為核心的“德治”思想,明確提出瞭“仁政”的概念和學說,以及作為這一學說理理論根據的“性善論”。他的法律思想基本上就是為實行“仁政”服務的,著眼於緩和統治者與勞動人民之間的矛盾,維護剝削階級的長遠和根本利益以及新、老貴族的特權地位。現存《孟子》7篇,是研究孟軻思想最可靠的材料。

  “仁政” 孟軻象孔丘一樣,基本上維護“禮治”,堅持“親親”和“尊尊”原則,但把主要註意力放在“德治”上。他認為戰國中期,人民憔悴於虐政,統治者要想得到人民的擁護,當務之急莫過於實行“省刑罰,薄稅斂”的“仁政”,“以德服人”,而不能“以力服人”。他的具體觀點是:①反對“殺人以梃”,強調“教以人倫”。孟軻認為統治者以虐政殺人,無異於“率獸食人”,統治者不應當“行一不義,殺一不辜”;應重視道德感化作用,教以人倫,使“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②主張“富民”,反對“罔民”。為瞭得民心和使教化發揮作用,孟軻強調“推恩”於民,“薄其稅斂”,使人民富裕起來。取消商業稅、土地稅、戶口稅和住宅稅,隻保留“野九一而助,國中什一使自賦”;再加上“制民之產”,使農民每傢最好能有“五畝之宅”、“百畝之田”。孟軻說:“若民,則無恒產,因無恒心。茍無恒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己。及陷於罪,然後從而刑之,是罔民也”。孟軻把解決人民的衣食問題作為杜絕犯罪的首要條件,認為糧食多瞭,人民哪有不仁的呢?

  君民、君臣 為瞭說明實行仁政的必要,孟軻在君民和君臣等關系上也提出瞭一些與禮、法不盡相符的新論點:①“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這是孟軻對西周以來“重民”思想的大發展。他強調隻有取得老百姓信任的,才可以作天子,國君不論“進賢”、殺人,都應該征求“國人”的意見:“國人皆曰賢,然後察之,見賢焉,然後用之”;“國人皆曰可殺,然後察之,見可殺焉,然後殺之”。孟軻的“民貴君輕說”帶有民主色彩,對後世曾起過一定的積極作用。明清之際黃宗羲等啟蒙思想傢和資產階級改良派,都從他這裡受到過啟發。另一方面,孟軻尊重貴族,重視“世臣”,聲稱“為政不難,不得罪於巨室”。他主張與國君同宗的“貴戚之卿”,有權改立國君:“君有大過則諫,反復之而不聽,則易位”。②暴君可誅。孟軻認為桀、紂那樣的暴君是可殺的。他說:“賊仁者謂之賊,賊義者謂之殘。殘賊之人,謂之一夫(獨夫)。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他發展瞭孔丘反對“君不君”的思想,不但認為可以指責不君之君,甚至認為人民自己也可起來推翻暴君。與此同時,他還把君臣之間說成是一種比較平等的對等關系:“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

  在“人治”與“法治”的論爭中,孟軻也是堅持“人治”觀點的。他主張“賢者在位,能者在職”。他是先秦“賢人政治”的倡導者,認為“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惡於眾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