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明清之際思想傢王夫之闡發易理的重要哲學著作。書分7卷,前4卷分論各卦,5、6卷論《系辭》,末卷論《說卦》、《序卦》、《雜卦》。共130餘篇。

  書中提出“天下惟器”、“常而可依”的觀點,通過“體用”、“有無”、“虛實”等範疇,指明客觀事物互相依存“可依而常有”,絕非虛妄,“從其用而知其體之用”,“體用胥有而相需以實”,論證瞭世界統一於物質實體。強調“據器而道存”,“無其器則無其道”,“道因時而萬殊”,論證瞭道隨器變的進進化史觀。書中駁斥瞭“太極動靜而生陰陽”的傳統觀點,肯定陰陽之外無太極,太極乃是陰陽對立統一的總體,“乾坤並建”,“陰陽不孤行於天地之間”,“行不孤,則必麗物以為質”,認為一切事物的生成變化都根源於事物的內部矛盾。書中指出陰陽相反相成,“相反而固會其通”,“合二以一者,既分一為二之所固有”,揭示瞭樸素辯證法的矛盾觀。書中針對佛、道二教的主靜論和生死觀,提出瞭“主動”、“尊生”的觀點,認為“太虛本動”,動是物質的固有屬性,“至常者生”,生生不息是宇宙的根本法則;“推故而別致其新”,“死亦生之大造”,舊事物的死亡正是新事物誕生的條件。書中把“知”、“能”視為人所獨具的認識和實踐的潛能,主張“知能同功而成德業”,反對“尊知而賤能”,強調充分發揮人的“知”、“能”作用。《周易外傳》的這些思想,對以後中國資產階級的啟蒙運動曾產生過積極影響。

  王夫之《周易外傳》收入《船山遺書》中。1962年中華書局據金陵《船山遺書》刻本參照王嘉愷抄本、太平洋書店排印本進行對勘,並校、點、分段,出版瞭《周易外傳》排印單行本,1977年又修訂、重排、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