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東漢魏伯陽關於煉丹理論的著作。簡稱《參同契》,西元2世紀成書,是現存中國煉丹史方面最古的著作。篇題仿緯書之目,如《易緯通卦驗》、《孝經援神契》之類。參,三也;同,通也;契,書契。《周易參同契》謂大易、黃老、煉丹爐火三道相通。魏伯陽借漢易學、黃老道描述金丹的理論。這使《參同契》在道教思想史上帶有顯明的時代特徵。

  《參同契》的內容,以華美的文筆、眾多的譬喻,描寫煉丹的思想。它認為萬物的產生和變化,皆陰陽的交媾、精氣舒發的的結果。欲求得長生不死,必須順從陰陽的變化,掌握坤乾六十四卦運行規律,從屬修煉,方可得成。《參同契》說,金丹的作用,遠比草木藥優勝,草木藥容易腐爛,服之隻能令人祛病延年,而金丹的性能永遠不會敗朽,服之得以長生不死。學術界多數人認為《參同契》主要屬於外丹的學說。但也有學者依據宋元時期有人對於《參同契》作過內丹解釋而主張內丹說,也有主張《參同契》兼含內丹與外丹說的。

《周易參同契》清咸豐九年刊本

  《參同契》所闡述的中國煉丹理論,與古代哲學關系密切:①說“乾坤者,《易》之門戶”。其用納甲法,正是漢易象數學。②采《老子》文而變用其意,說“反者道之驗,弱者德之柄”。③宋代朱熹說“《參同契》恐是陳摶之學”。說邵雍發明先天圖,圖傳至陳摶,陳又自有所傳。認為陳摶先天圖,可追溯至《參同契》。

  現存《參同契》的版本,以明洪武十三年(1381)張本真刻俞契《周易參同契發揮》為最早。明正統《道藏》所收註本頗多,後蜀彭曉撰《周易參同契分章通其義》為最早。又有宋朱熹撰《周易參同契考異》。清《四庫全書》還收明蔣一彪《古文參同契集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