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1942年5月在延安舉行的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1943年10月19日在《解放日報》正式發表,1953年收入《毛澤東選集》第3卷。

  在延安舉行的文藝座談會,是延安整風運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要解決中國無產階級文藝發展道路上一些重要的理論和政策問題。這篇講話全面地總結瞭“五四”運動以來中國革命文藝運動的歷史經驗,闡明和發展瞭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文藝理論,其中貫穿著豐富的哲學思想。

  講話話的中心是論述文藝為群眾服務和如何為群眾服務的問題。它要求一切革命作傢必須站在無產階級和人民大眾的立場,深入群眾,反映群眾的生活,並用文藝作品團結人民,教育人民,推動人民積極參加各種革命事業。

  講話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原理分析瞭文藝與生活的關系問題,指出,社會生活是文學藝術的唯一源泉,文學藝術是生活的反映;革命的文藝,則是人民生活在革命作傢頭腦中反映的產物。革命作傢必須深入生活,反映生活,才能更好地發揮革命文藝的戰鬥作用。講話強調馬克思主義世界觀的指導作用,分析瞭哲學和具體科學的關系問題。指出,學習馬克思主義,是為瞭要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去觀察世界,觀察社會,觀察文學藝術,並不是要在文學藝術作品中寫哲學講義。馬克思主義隻能包括而不能代替文藝創作中的現實主義。

  講話批判瞭地主資產階級的人性論觀點,指出人性是有的,但是隻有具體的人性,沒有抽象的人性。在階級社會裡隻有帶著階級性的人性。我們主張無產階級的人性、人民大眾的人性,反對資產階級個人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