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流行於德國的一種資產階級哲學。它在宣傳自然科學成就和反對宗教神學的同時,把18世紀的唯物主義庸俗化。恩格斯稱它為庸俗唯物主義。庸俗唯物主義的理論先驅是18世紀末法國唯物主義者P.J.G.卡巴尼斯(1757~1808)。它的主要代表是瑞士的哲學傢、博物學傢K.福格特(1817~1895),德國的哲學傢、醫生L.畢希納(1824~1899),荷蘭哲學傢、生理學傢J.摩萊肖特(1822~1893)。他們的主要哲學著作有:福格特的《人及其在自然界中的地位。。公開演講集》(1865)、畢希納的《力和物質》(1855)、摩萊肖特的《生命的循環》(1852)。

  庸俗唯物主義承認唯物主義的基本原則,尖銳抨擊唯心主義的思辨哲學。他們努力將當時自然科學的最新成就如物質守恒定律、能量轉化定律、達爾文主義及生理學的成就通俗化,並從中作出批判宗教的無神論的結論。他們對宗教的批判在19世紀50~60年代的德國起瞭一定的進步作用。但是他們不瞭解宗教產生的社會根源,僅僅把它歸結為人類幻想的產物。

  他們把唯物主義庸俗化,主要表現為:①把意識直接歸結為物質。福格特認為,人的精神活動能力,隻不過是腦物質的分泌物,思想對大腦的關系,差不多用膽汁對肝臟或尿對腎臟的關系一樣。摩萊肖特則認為,思想就是腦髓質的位移。

  ② 在對自然界和社會的解釋上表現瞭強烈的機械論傾向。他們把物質理解為物體、分寸、原子,認為力是物質的最主要屬性,力學規律是宇宙最根本的規律。不論宏觀存在還是微觀存在,在其產生、生存和滅亡的各個環節上都隻服從力學規律。盡管他們對物質、力和力學規律的解釋非常混亂,但其主要內容是機械性的。

  ③ 在對社會問題的論述上表現瞭社會達爾文主義的傾向。他們不懂得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真正關系,直接從食物優劣和自然條件的不同說明人種的優劣,畢希納甚至企圖用遺傳性解釋階級之間的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