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重要的道德概念,意為陶冶、鍛煉自身的道德品質。“修身”一詞最初見於《墨子·非儒篇》。先秦時期的孔子已經意識到提高道德品質修養的重要性。他說:“德之不修,學之不講,……是吾憂也”。孟子也要求“壯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荀子認為“以修身自強,則名配堯禹”,並著有《修身篇》。後來,《大學》一書把儒傢的政治和道德理論概括為“八條目”(見三綱領八條目,其中以“修身”作為最主要的條目之一,強調“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然而,在修身的途徑上,以荀子子為代表的樸素唯物主義者強調環境教育,隆師親友;孟子主張“反求諸己”、“盡心知性”,養“浩然之氣”,陷入瞭唯心主義。這兩種道德修養理論,對後世均有重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