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德國古典哲學傢G.W.F.黑格爾主要哲學著作《哲學全書》的第1部分“邏輯學”。有單行本,為瞭有別於他兩厚冊的《邏輯學》(《大邏輯》),通常稱為《小邏輯》。《小邏輯》第1版出於1817年;第2版出於1827年,內容較第1版增加瞭1倍;第3版出於1830年,內容比第2版又有所增加。中譯本於1980年由商務印書館出版,譯者賀麟。

  包括《小邏輯》在內的《哲學全書》,本來是黑格爾印發給學生的講課提綱,原書有綱要性的正文和說說明兩部分,都出自黑格爾的手筆,黑格爾去世後,他的學生在編訂全集時,又把聽課筆記加進去作為“附釋”。

  《小邏輯》和《大邏輯》比較,內容基本相同,但分量少瞭很多,文字簡明扼要,大體上是《大邏輯》的一個提要或縮寫。另外,《小邏輯》比《大邏輯》成書較晚,一些觀點比《大邏輯》更成熟,發揮得更充分,其中一些部分還是《大邏輯》所沒有的。如在“思想對客觀性的三種態度”部分中,黑格爾提出,他的邏輯學對象是形式和內容、主體和客體統一的“客觀思想”,他的邏輯學和形而上學(即研究存在及其本質的本體說)是一致的。他認為,“客觀思想”一詞最能表明真理,並使我們想到思想與客觀性的對立,亦即思維和存在的對立問題。他認為,這是近代哲學主要關心的問題。他對在近代哲學史上關於這個問題的三種態度進行瞭分析批判。第一種態度是I.康德以前的形而上學,這裡指的主要是R.笛卡爾、B.斯賓諾莎、G.W.萊佈尼茨等人的唯理論以及J.洛克等人的哲學,其特點是用抽象的知性觀點去把握理性的對象,用有限的范疇去把握無限的真理。第二種態度是經驗主義和康德的批判哲學。經驗主義認為人們的知識隻限於有限的范圍,批判哲學則認為無限雖不是知識的對象,但可以是信仰的對象。第三種態度是德國哲學傢F.H.雅各比(1743~1819)“直接知識論”。“直接知識論”把“直接知識”和思想對立,認為思想不能把握真理和無限,隻有直接知識才有這種能力。他同時又把信仰規定為直接知識。黑格爾從方法論的角度分析這三種態度的錯誤,認為它們割裂感性和理性、有限和無限、直接性和間接性,用抽象、片面、孤立、靜止的觀點去觀察對象,有些人甚至把對象看作沒有矛盾發展的、一成不變的。這些觀點正是和辯證法相對立的形而上學思維方法。黑格爾的辯證法主張感性和理性、有限和無限、直接性和間接性的統一,它們都統一於概念的基礎上。概念是具體的,是“許多不同規定的統一體”。

  批判形而上學,創立和發揮唯心主義辯證法,是黑格爾這部著作的最重要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