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邊元

  日本近代唯心主義哲學傢。生於東京。1901年入東京第一高等學校,1904年入東京帝國大學理學部數學科,後轉入文學部哲學科;畢業後,1913年任東北帝國大學理學部講師,1919年轉任京都帝國大學文學部哲學科副教授。19222年留學德國,接受德國哲學傢E.胡塞爾和M.海德格爾的思想。回日本後,1927年任京都帝國大學教授,1945年退休。1951年獲日本政府授予的文化勛章。

  田邊在哲學思想上是西田幾多郎的繼承人。他和西田一起創立瞭京都學派。田邊的哲學思想發展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從1915年發表《最近的自然科學》時起到1924年發表《康德的目的論》。田邊的科學論基本概念來自西田哲學的“直觀”。他認為隻有在“直觀”上才有“實在”。他用這個“直觀”去改造I.康德的先驗論,達到瞭他所謂的“唯心主義的形而上學”。田邊使“實在”完全脫離物質基礎而走到純粹的主觀主義,以致同西田一樣,把“實在”擴大為神,陷於神秘主義。《康德的目的論》按照康德的分類法提出瞭3種合目的性:①主觀的形式的合目的性;②客觀的實質的合目的性;③由田邊命名的所謂“自覺的合目的性”。田邊用“自覺的合目的性”綜合前兩個合目的性,這個綜合以意志為動力,是意志的正、反、合,田邊把它叫做“意志的辯證法”。

  1932年田邊寫出《黑格爾哲學與辯證法》,1933年出版《哲學通論》,田邊哲學進入第二階段。田邊通過對G.W.F.黑格爾的研究,基本上按照西田的“絕對無的辯證法”模式構思出“絕對辯證法”。接著,他於1937年提出所謂“種的邏輯”。種,指的是個(個別)、種、類(一般)中的種。田邊特別重視這個種,認為它是社會存在不可缺少的契機,個、種、類三者是處於以互相否定為中介的關系上的。按照這個邏輯,世界是普遍或一般(類),國民是個別,這二者的中間環節就是種即國傢(特殊)。田邊認為國傢應當昌盛、發展,他用這種邏輯表示瞭對侵略戰爭的擁護。他自從建立“種的邏輯”,便從西田哲學獨立出來而形成自己的哲學,並且批判西田的“絕對無”的邏輯。

  日本帝國主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慘敗後,田邊原來的哲學破產瞭。於是他埋頭懺悔,開始瞭他哲學的第三階段。1946年他的《作為懺悔道的哲學》一書出版。他的懺悔道是以日本佛教哲學傢親鸞的思想組成的一種宗教哲學。同年,田邊又出版瞭《政治哲學的急務》一書,把前書的原理運用於政治,構成所謂“社會民主主義哲學”。他這時主張借助基督教宣揚的“友愛”去建立社會民主主義。同時,他將“無”上掛日本天皇,論證天皇的不可侵犯性來自“無的優越性”,表明瞭要維護天皇制度的思想。在1947年發表的《實存和愛與實踐》中,他試圖綜合社會主義和存在主義哲學。1958年他又出版瞭《不要忘記死》等貫徹存在主義觀點的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