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學術史專著。明清之際黃宗羲草創,黃百傢、全祖望修補,王梓材、馮雲濠、任紹基校刊。全書100卷,共分87個學案和兩個學略(《荊公新學略》)、《蘇氏蜀學略》、兩個黨案(《元祐黨案》、《慶元黨案》),約列人物2700餘名。清代史學傢全祖望(1705~1755)在其《黎洲先生神道碑文》中說,宗羲“晚年於《明儒學案》外,又輯《宋儒學案》、《元儒學案》,以志七百年來儒苑門戶”。該書基本上圍繞理學的濂、洛、關、閩及象山、永嘉、永康、金華等學派的師承門戶,分別歸綜立案案。編者的傾向在濂溪、象山學派一邊。卷首有全祖望為100卷書所作的88篇序錄,對各學派的宗旨、學風均有指陳。書中有黃宗羲、黃百傢、全祖望、王梓材、馮雲濠的大量按語,褒貶、抑揚,出入於各派之間。該書內容雖比較駁雜,但體制嚴整,條理井然,觀點大體一致。它是研究宋元學術思想的重要參考書。

  這部書的編纂,幾經波折,從草創到成書,歷時達60多年。黃宗羲從康熙十五年(1676)後開始草創,直到臨終隻完成不及一半,他的兒子黃百傢、私淑弟子全祖望相繼增補,直到全祖望逝世前一年才大體完成。該書的刊行也經歷瞭十分曲折的道路,剛剛付梓,全祖望就因病逝世,刊刻因而終止。稿本歸於勤縣盧氏抱經堂,人盧月船手,藏於盧氏前後達80年之久。其後稿本又歸黃宗羲六世孫黃徵,七世孫黃直垕把它編成86卷,但也未付梓。又於道光年間流入浙江學政陳少宗手。王梓材、馮雲濠受督學何淩漢委托,訪得此本,並按全祖望百卷序錄“合而定之,整比偽舛、修輯缺遺”,仍編為100卷,於道光十八年(1838)刊於浙江,尚未印刷,版片又於鴉片戰爭中毀於兵火。何淩漢的兒子、經學傢何紹基復與王、馮重訂補校,再次刊於京師,但又遭火毀,直到37年後,即光緒五年(1879)張汝霖再次組織力量,按何氏原版翻刻於長沙,成通行的100卷《宋元學案》。20世紀20~30年代印行的中華書局《四部備要》本、世界書局《四朝學案》本等,大都以張氏本為底本。王梓材在校刊《宋元學案》的過程中,還編纂瞭一部100卷本《宋元學案補遺》,收入《四明叢書》第五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