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所譯最早的佛教經典。亦名《孝明皇帝四十二章》,傳為漢明帝時竺摩騰(攝·摩騰)於大月氏譯出流入中國。最早著錄《四十二章經》是梁僧祐的《出三藏記集》。據費長房《歷代三寶記》記載,《四十二章經》譯本有“後漢四十二章經一卷”,“天竺國婆羅門沙門迦葉摩騰譯”,另有支謙所譯“《四十二章經》一卷”。後者行文優美,故得流傳,而前者樸質,早已亡佚。現存《四十二章經》傳本甚多,主要有《高麗藏》所收本、宋朝真宗註本、守遂註本,而以高麗本最接近原始,守遂註本則多篡改。

  從內容看,《四十二章經》可能是印度小乘佛教《阿含》等經的節譯和編譯,但已難確指它是《阿含經》中的哪些章節。《四十二章經》宗旨在於獎勵梵行,明沙門二百五十戒,離惡行之過失,離煩惱之垢染,教人克伐愛欲,證成阿羅漢果。認為“使人愚蔽者,愛與欲也”,“人懷愛欲,不見道”,“愛欲之人,猶執炬逆風而行”,“人從愛欲生憂,從憂生怖”,故出傢沙門當“斷欲去愛,識自心源”,而“除去欲愛”要在“好善樂施”。它說:“佛道守大仁慈,以惡來,以善往”,“去世資財,乞求取足”,“佛傢以空財幣施為名”,故應於外物無所執著,又認為凡生必有死,人生無常,自生至老,自老至病,自病至死,其苦無量;心惱積罪,生死不息。但因為過去作業,來生受報,神明遂轉輪於生死無常之苦海。因而,天地世界如幻化,山河大地均非常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