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紀法國資產階級革命前夕從啟蒙運動中發生和發展起來的一種哲學理論,是唯物主義發展史的第二階段即機械的、形而上學的唯物主義形態。這種唯物主義理論汲取瞭古希臘羅馬哲學傢德謨克利特、伊壁鳩魯和盧克萊修等人的唯物主義思想,承襲瞭F.培根、T.霍佈斯和J.洛克重視感覺經驗的經驗主義(見經驗論),沿著R.笛卡爾的物理學思想路線,緊密結合當時自然科學的發展成就和社會生活,從18世紀40年代以前還披著自然神論外衣的形式一直發展到公開的、戰鬥的無神論。它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有J.O.de拉美特裡、C.A.愛爾維修、D.狄德羅和P.-H.D.霍爾巴赫等。

  自然觀和認識論 18世紀的法國唯物主義者從笛卡爾物理學出發,依據當時的自然科學成就,全面描繪瞭一幅唯物的世界圖景。在他們看來,宇宙是一個大機械系統,在這一系統中,除瞭物質和運動外什麼都沒有。物質和運動是不可分割的,二者的種種結合產生出萬事萬物;物質本身便是世界的原因,即便是抽象的思維能力也可以追溯到物質,是物質的一種職能。從無機到簡單生命形式直到人,存在著一條物質發展的不同階段的鏈條。對自然的解釋,既無需訴諸任何超自然的原因,也無需假設獨立的精神實體。狄德羅對自然的解釋還包含有物質和精神相互轉化以及進化論的辯證法思想。以世界物質統一性觀點為基本前提,法國唯物主義者在認識論問題上堅持瞭唯物主義的一元論。他們從洛克的經驗論出發,但不是簡單停留在洛克的學說上,而是將唯物主義的經驗論原則推進到它的邏輯結論,從而消除瞭17世紀各種形而上學體系中的心物二元論或身心平行論因素,克服瞭洛克學說本身關於觀念的兩種來源的不徹底性。法國唯物論者認為,人的一切認識都源於感覺,沒有感覺,就沒有觀念,簡單觀念起於簡單感知,復合觀念則是簡單觀念之間不同的排列或組合。不存在作為觀念之獨立來源的“內省”,所謂“內省”,實際上隻是將感覺材料進行種種配合,尋求其中內含的種種關系,從而獲得不能直接由感知得出的觀念。一切貌似獨立的抽象概念,也無非是抽取感覺材料中的共性而成。諸如判斷、推理和比較等高級認識活動,無不在感覺中有其根據,或者說實質上隻是感覺的變形。這種認識論觀點雖然堅持瞭唯物主義原則,但同時表現出明顯地將精神活動簡單化、消極化的傾向。然而在這種總傾向中,也存在一些辯證法思想。譬如狄德羅就提出觀察自然、思考和實驗三種方法,表明他對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認識和實踐的關系有瞭比較深刻的認識。

  無神論思想 把唯物主義思想與公開的、戰鬥的無神論思想結合在一起,是18世紀法國唯物主義的鮮明特征和最高成就。宣傳唯物主義思想和打出公開的無神論旗幟,是同一事物的兩個方面,在一定意義上說,法國唯物主義者是用唯物主義支持自己的宗教批判。他們認為世界不是神或任何超自然原因創造的,物質加運動就能解釋世界。所謂神的存在,是僧侶和統治者的捏造,是無知加欺騙的產物。僧侶和王公們利用人們對一些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迷惑不解所產生的恐俱感和希求得到解救的願望,造出種種偶像來欺騙、麻醉和嚇唬人民。宗教提出君權神授說,要人民象服從上帝一樣服從君主,即便在悲慘的奴役中生活,也不許反抗,否則上帝便會憤怒,給予更加嚴厲的懲罰。宗教提出原罪說,鼓吹人生而有罪,人生的目的和意義,就在於通過承受人世苦難來贖罪,隻有毫無怨言地忍受苦難,死後才能升入天堂。宗教用虛妄的天堂掩蓋塵世苦難的真實原因,既使教會和專制君主成為崇拜對象,又剝奪瞭人民的反抗意志和權利,因此被法國唯物主義者稱作是萬惡之源。他們的這些揭露和批判雖然在理論上不夠深入,但在啟迪人們的頭腦、摧毀作為封建專制制度精神支柱的宗教方面,產生瞭巨大而深遠的影響。

  哲學與政治學及倫理學 恩格斯曾指出,法國唯物主義者沒有把他們的批判局限在宗教信仰問題上,而是將它擴展到每一個科學傳統和政治設施。社會、國傢制度和傳統道德觀念同樣是他們的批判對象。他們的學說不是純理論教條,而具有強烈的時代性和實踐性。他們自覺地把哲學與政治學、倫理學緊密結合在一起。愛爾維修甚至認為,三者研究的都是人的幸福問題,是同一門科學。他們從經驗主義引申出一套利已主義原則,宣稱人並非上帝的寵兒,隻不過是一種能感知的物質實體;人類最基本的感受性是趨利避害,自愛或利已原則乃是人的一切活動的動力,宗教的禁欲主義是違反人的本性的,因而是不道德的。隻有滿足人的感性欲望,按利已原則行動才是道德的。這種學說鮮明地反映瞭新興資產階級的利益和願望。為瞭批判封建專制的國傢制度,論證資本主義取代封建主義的必然性,他們還提出瞭自然狀態說和社會契約說的理論,宣稱人類起初曾生活在享有充分自然權利的自然狀態中,為瞭保障人與人的權利彼此不發生沖突和侵害,人們通過訂立社會契約建立瞭法律和國傢,以保障自己的自由、人身和財產的安全。君主的權力源於契約,不是無限的、絕對的,如果君主實行暴虐統治,侵犯公民的上述基本權利,人民就有權推翻暴政。法國唯物論者一般都沒有明確主張暴力革命,而是寄希望於開明君主制。

  歷史局限性 18世紀法國唯物主義有三個局限性,即機械性、形而上學性和唯心史觀。法國唯物主義者將宇宙看作一部機器,試圖用力學規律解釋一切自然現象。他們一般認為事物不發生根本質變,過去和未來都屬同一時間流程,事物的生生不息乃是循環的過程。這種形而上學思維方式也表現在認識論方面:他們主張環境決定意見,但又宣稱意見支配環境。他們蔑視人民群眾,認為啟蒙隻適用於有教養的階層。

  18世紀法國唯物主義在實踐上促成瞭1789年的法國資產階級革命。這場革命的徹底性在一定意義上反映瞭法國唯物論的革命性和徹底性。18世紀法國唯物主義對空想社會主義思想產生過直接的、重大的影響,對馬克思主義的形成也起過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