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產生和演化的,以“藝道”為傳統,並逐漸與西方美學思想的研究相結合的美學理論的總稱。日語的“美學”一詞來自德語的“asthetik”。19世紀中江兆民最先使用瞭這一術語,20世紀20年代之後,隨著西方美學在日本的傳播,日本開始系統研究美學問題。從那時起,美學作為一門學科在日本正式確立。日本在翻譯和詮釋西方美學著作的過程中,逐漸發展起與日本傳統美學思想相結合的日本美學。

  平安時代以後到明治維新以前的美學思想 日本在明治維新以前,主要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在美學領域,將中國作為技能的“藝”和作為理法的“道”結合起來,形成瞭關於“藝道”的思想。和歌曾被看作是藝道中最主要部分。藤原俊成(1114~1204)著有《千載集》,其子藤原定傢(1162~1241)是《新古今集》的撰寫者之一。他們認為技能的訓練固然十分重要,但隻偏重技巧,理法或“道”便會減弱。於是主張超越單純技能方面的訓練,追求內在性的修養,以達到“幽玄美”的境界。

  在戲劇方面,觀阿彌(1333~1384)完成瞭能樂的理論,其子世阿彌又使之更加洗練,寫下瞭《風姿花傳》(1400~1404)等約20部能樂論書,大大發展瞭藝道思想。

  後來藝道思想滲透到書道、畫道、茶道、花道等所有藝能領域。幹利秀(1522~1591)把茶道發展為追求閑寂和孤寂心境的藝道。

  明治以後,雖然西歐美學思想的輸入使傳統的藝道思想逐漸衰弱,但它作為日本民族獨特的藝術觀和審美觀仍被承續和保持。

  現代美學思想 20世紀以來日本吸收瞭西方美學思想,建立起東西方結合的美學。

  阿部次郎(1883~1959)最先在日本介紹T.李普斯(1851~1941)的美學思想。他認為,美學必須以心理學為基礎,而心理學的對象是自我的意識現實。譬如邏輯學,如果離開瞭“下判斷”的意識現實,“判斷”就失去瞭意義。阿部認為,美學中的移情說正是以這種心理學為基礎的。阿部的美學思想帶有很重的人格主義色彩。

  植田壽藏(1886~1973)主要從事歐洲近代美學史的研究,著有《近代繪畫史論》、《藝術史的課題》等著作。他註重事實和直接經驗,努力闡明這些經驗的基本結構,他把藝術的科學研究方向確定為感性的科學。

  大西克禮(1888~1959)是I.康德的《判斷力批判》的譯者,他強調正確地理解和介紹西方美學,主張擺脫以往隻註重經驗性事實的心理主義美學,用社會學方法說明審美的民族性差異。在《風雅論》、《萬葉集的自然感情》、《自然感情的類型》等著作中,他系統地說明瞭日本的審美意識的獨特性,在此基礎上建立瞭自己的美學體系。他認為,以往的西方美學往往輕視自然美的體驗,因此他特別強調在自然觀照上的美的特性,並指出美的體驗內容有兩個根本的部分,即“自然部分”和“藝術部分”,藝術的本質性結構就存在於這兩者的融合統一的關系之中。

  中井正一(1900~1952)主要研究電影等現代技術所帶來的觀念、意識的新特點。他提出瞭機械美、功能美,認為美學必須關心機械的特點,在機械中看到美的時代的特點。他有兩個基本美學概念,即美的“物理的集團特性”和“社會的集團特性”。前者指機械中各要素作為全體的一部分才有存在的意義,如電影放映上的真空管、放映鏡頭、膠卷;後者指作為審美的人的審美情感,是社會集團性情趣的反映。他的這一理論對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日本電影理論、電視和復制藝術理論產生瞭很大的影響。

  竹內敏雄(1905~  )是日本研究G.W.F.黑格爾美學和亞裡士多德藝術理論的著名學者,他對德國各種文學藝術理論的介紹作用頗大。竹內反對把美學看作經驗科學而隻限於藝術研究,他還反對簡單化地把藝術的東西歸結為美學,認為美學與藝術學在本質上有著必然的聯系,但它們屬於不同的層次。美學主要是解決美的存在形態、審美經驗、審美價值等美學自身體系的問題;藝術學著重於如藝術技巧、藝術類型和樣式等廣義上的技術的一般原理問題。他著有《美學概論》、《塔與橋──技術美的美學》等著作。

  今道友信(1922~  )是竹內的學生。他認為,美所具有的各種形態不是由對象決定的,它並不存在於事物方面,美的形態取決於意識的接受方式。由於意識結構的不同,自然美、技術美、行為美、人格美等美的種類就不同。因此,美的形態就是意識的形態。他還認為,在審美意識裡,知性乃是不可缺少的,所以美更是理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