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西方哲學流派之一。形成於20世紀30年代的美國。創始人為原籍波蘭的美國哲學傢A.H.S.柯日佈斯基。附和並予以解說和發揮者眾多,主要有政論傢S.切斯、祖籍日本的美國語言學傢S.I.哈亞卡瓦(早川一榮)和數理生物學傢A.臘波波特等人。他們除研究語言和符號與其所指之間的關係外,還研究語言、思維和行動之間的關係,並著重研究語言對思維和行動的影響。他們建立瞭普通語義學研究所、國際普通語義學會,主辦瞭《普通語義學報》和《等等:普通語義學評論》。

  普通語義學傢們把人類所處的世界分為實物世界和語言世界,並認為隨著文化的發展,語言世界將不斷擴大。在語言的海洋中,人人都需要有語義學修養,都應當接受語義學訓練,掌握“外延法”,用以辨別詞語有無確指的對象。他們強調有對象的詞語即有外延的詞語,才是可信可用的。他們宣稱研究普通語義學的目的在於增進人們的相互瞭解,從而做到協同合作、消除紛爭。

  在普通語義學傢看來,任何語詞均有內涵,即使是象“美人魚”這類虛假概念,也有內涵,即“美女頭魚身子的怪物”。但他們認為,虛假概念無外延,即無對象,因為外界並無此實物。例如“天使夜裡守護在我床頭”這句話就無外延意義。因為天使是看不見、摸不著的,也不能用任何科學方法加以檢驗。他們指出,對這類虛假概念的爭論,必然無盡無休,造成沖突。因此,無外延詞語是人類紛爭的根源,需要通過“外延法”教育加以清除。他們還把“荒唐的抽象”和“科學的抽象”混為一談,認為資本主義、帝國主義、共產主義等等,亦屬“無外延的虛構”,並說正是這類語詞造成無數沖突和痛苦,要求勒令禁用。

  普通語義學在20世紀40~50年代的美國發生瞭一定的影響,它研究語言對思想、行動的關系和作用,也含有一定的合理因素。但它誇大語言的作用,視之為社會生活中的決定力量。同時,它否定科學抽象,貶低理性認識,深深陷於狹隘經驗主義之中。

  

參考書目

 S.I.Hayakawa,Langua ge in Thought and Action,NewYork,Harcout Brace Jovanovich,Inc.,1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