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H.米德

  美國哲學傢、社會學傢,實用主義的主要代表。1863年2月27日生於麻塞諸塞州哈德利。1883年獲奧柏林學院學士學位,1887~1888年間曾從絕對唯心主義者J.羅伊斯和徹底經驗主義者W.詹姆斯學習和研究。1888~~1891年在德國萊比錫和柏林大學研究心理學和哲學。從1892年起在芝加哥大學執教,曾任教授和哲學系主任。1931年4月26日卒於芝加哥。他的思想深受德國哲學傢G.W.F.黑格爾、心理學傢W.馮特(1832~1920)和英國生物學傢C.R.達爾文的影響。主要著作有:《當代哲學》(1932)、《心靈、自我與社會》(1934)、《19世紀的思潮》(1936)、《行動哲學》(1938)。

  米德吸取瞭黑格爾的哲學思想,特別關註整體的概念,認為整體比部分更加重要。同時,他用達爾文的進化論解釋黑格爾哲學,認為黑格爾的哲學是進化的哲學,並從中得到重視運動、過程和創生事物的啟示。

  米德同J.杜威等實用主義者一樣,強調作為主體的人類與其環境的相互作用。他認為,作為動物的人達到自我即意識到自己,是出於社會的原因;個體的人不能控制環境,隻有通過社會組織,才能滿足這種要求。因此,人必須運用社會上通行的語言,采取既定的思想格調以及他所從屬的社會集團的態度,與社會環境交往,從而使自己社會化,以便成為自己,即自我。他所說的自我,是社會整體的有機部分。在米德看來,自我意識和心靈同樣都是社會的產物,而社會情境則是自我、自我意識和心靈的先決條件,社會環境通過語言,包括可以起語言作用的標記、符號或姿態等,同個人發生相互作用。他指出,語言本身也是一種社會行為,同時又是傳遞信息的手段,它在社會人群中引起協作活動,以達到控制和改造環境的目的。

  米德根據使用符號的社會情境來分析心靈與自我,導源於實用主義的創始人C.S.皮爾士。不過,他特別著眼於社會行為,因而其理論體系也被稱為社會行為主義。這一理論對芝加哥社會學派有很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