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九淵

  中國宋代哲學傢。字子靜,號存齋,撫州金溪(今屬江西)人。因曾在江西貴溪象山講學,所以學者稱他為象山先生。曾任靖安、崇安等縣主簿,官至奉議郎知荊門軍。他的論學書劄、講學語錄和詩文,在他死後由其子陸持之編為《象山先生全集》,,共34卷。現有中華書局點校本《陸九淵集》。陸九淵治學途徑,與其兄陸九韶、陸九齡有共同的傾向,人稱“三陸”,但以陸九淵影響最大。他的心學唯心主義,在宋明理學中一直與朱熹為代表的理學相抗衡。

  心即理 陸九淵以心即理為其思想核心。所謂“心即理”,就是把自然的普遍規律與封建綱常倫理合而為一,認為是人所固有的先驗意識。他說:“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理”與“心”既然是完全同一的,那麼宇宙萬事萬物之“理”,就是每個人心中之“理”,所以他說“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就人而言,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人們雖然可能有不同意見,但人的先驗的道德意識沒有差異。他說:“千古聖賢,若同堂合席;必無盡合之理。然此心此理,萬世一揆也。”與程朱等人把“理”視為自然與社會最高的終極原則不同,陸九淵認為“理”的普遍必然性必須通過人“心”來證明,人心之理是宇宙之理最完滿的體現。“心”是陸九淵哲學思想的基本范疇。他的哲學以“發明本心”為宗旨。

  陸九淵從人類認識客觀世界及其規律離不開抽象思維的能動作用這一點出發,把認識視為純粹主觀意識活動的結果,混淆瞭主觀意識(心)和客觀規律(理)的本質區別。他說:“萬物森然於方寸之間,滿心而發,充塞宇宙,無非此理。”他顛倒瞭人的認識過程,把主觀(吾心)同客觀(宇宙)對立統一的辯證關系,歪曲為完全一致的關系。最終用主觀吞並客觀,這就是所謂“心即理”的實質。

  求放心 陸九淵從“心即理”出發,在認識問題上提出瞭反省內求的“簡易”、“直捷”的方法。他認為,“理”就在每個人的心中,“明理”用不著探求外物,甚至連讀書也是多餘的。“此理本天所以與我,非由外鑠。明得此理,即是主宰。”人孰無心,道不外索,患在戕賊之耳,放失之耳。古人教人,不過存心、養心、求放心。此心之良,人所固有。人惟不知保養而反戕賊放失之耳。“所以他不贊成朱熹“即物窮理”的方法,認為那樣太煩瑣,陷於支離。陸九淵認為讀書隻是印證“此心之良,人所固有”,“六經皆我註腳”。如果忘記瞭這個根本,讀書無益而有害。

  陸九淵反對朱熹分道與器為“形而上”和“形而下”,他把“道”不在“器”外說成“道”不在“心”外,得出瞭“道未有外其心者”的結論。再把“我固有之”心,變換成“我固有之”理。“事外無道”則被顛倒為“道外無事”,因而“明理”也就成瞭“存心”、“養心”、“求其放心”等一系列主觀神秘的自我擴充活動瞭。

  陸九淵心學唯心主義,經過其弟子楊簡等人的發展,變成瞭唯我主義。到瞭明代又由王守仁進一步闡釋、發展,成為封建末期影響甚大的社會思潮。陸王心學強調人的自覺精神,否定古代經典的絕對權威,因而在客觀上對沖破理學的思想禁錮,起瞭某些促進作用,對後世有一定的影響。

  倫理思想 陸九淵在倫理思想上也與程朱學派不同,他用主觀唯心主義的“心學”論證封建綱常的合理性。在他看來,心即性,即理,“本心”即是仁義禮智之心,是善,是人心之理和宇宙之理。“吾之本心”是道德認識的源泉,而道德修養的目的就是喚醒個人心裡原有的先驗的封建道德觀念,即“先立乎其大者”。他說:“收拾精神,自作主宰,萬物皆備於我,有何欠闕?當測隱時,自然測隱;當羞惡時,自然羞惡;當寬裕溫柔時,自然寬裕溫柔;當發強剛毅時,自然發強剛毅”。他認為,修養的方法就是向內用力,切己自反,剝落物欲,改過遷善。這種所謂的“易簡功夫”具有宗教道德色彩。陸九淵的倫理思想是封建地主階級走下坡路的安慰自己、麻痹人民群眾的精神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