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

  中國近代文化巨人、思想傢。本名周樹人,號豫才,幼名豫山,學名周樟壽,筆名魯迅。浙江紹興人。清光緒七年八月初三(1881.9.25)出生於一個地主傢庭。7歲上私塾習舊學,光緒二十四年到南京洋務學堂求學,適逢戊戌變法,受維新思思想影響,接觸到西方自然科學和社會學說,其中《天演論》對他影響最深。1902年到日本留學,原學醫,後從事文藝工作並參加瞭反清革命團體光復會,以期改變國民精神,實現振興中華的愛國理想。清宣統元年(1909)歸國,先後在杭州、紹興任教,並在故鄉參加瞭辛亥革命運動。辛亥革命後,曾任南京臨時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員、僉事等職。自1920年起,先後在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北京女子師范大學等校兼課。1918年5月,第一次用“魯迅”的筆名,發表瞭中國近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對“吃人”的封建宗法制度進行瞭深刻的揭露和猛烈的抨擊。五四運動前後,參加《新青年》雜志工作,站在反帝反封建運動的前列,成為新文化運動的旗手。1926年8月到廈門大學任教。1927年1月又到廣州中山大學任教,目睹瞭“四·一二”反革命政變。血的事實改變瞭他的舊的進化論思想,使他逐漸接受馬克思主義階級論。1927年到達上海,認真研究和介紹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1930年起,先後參加自由運動大同盟、中國左翼作傢聯盟、中國民權保障同盟等進步組織,成為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粉粹國民黨反動派文化“圍剿”的最英勇的戰士。1936年10月19日逝世於上海,上海民眾代表以“民族魂”的旗幟覆蓋其棺木。

  魯迅學識淵博,治學嚴謹,著作、翻譯都很豐富,主要成就在雜文、小說、文學史等方面。他的著作大都具有深刻的哲理。國內外用各種文字出版的魯迅著作單行本、選本和全集本種類很多,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出版的16卷本《魯迅全集》是目前所見最全的魯迅著作集。

  自然觀和歷史觀 魯迅在留日時期的早期論文中體現瞭革命民主主義的政治立場和“科學與愛國”的思想,在自然觀方面具有唯物主義特征。對世界的物質性、生物與非生物、無機物與有機物的互相轉化,事物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級向高級發展的無限性和曲折性,鬥爭的絕對性和事物向反面轉化等都有所闡述。在社會觀方面持革命的歷史進化論。他的社會歷史觀比較集中地反映在“國民性”的剖析上,基本精神是人道主義和個性解放。由於以生物進化的觀點來解釋社會,又受F.W.尼采超人哲學的影響,這就使他早期的社會思想表現出明顯的唯心主義色彩。大革命失敗後,魯迅學習和掌握瞭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用以剖析各種社會問題。他運用唯物史觀闡明瞭人民群眾創造歷史和文化的作用,指出革命者隻有既“不看輕自己,以為是大傢的戲子,也不看輕別人,當作自己的嘍羅”,真正把自己看作大眾的一員,才能做大眾的事業。他的兩句詩“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真切地概括瞭他對待人民大眾和敵人的愛憎分明的態度。他在與“新月派”、“第三種人”及革命隊伍內部關於文藝基本問題的論戰中,全面系統地論證瞭在階級社會裡,無論是作者、文藝作品,還是讀者,都具有一定的階級性,每一個人都離不開其所處的時代和階級。同時又批評瞭另一種極端化的“左”的傾向,指出“在我自己,是以為若據性格感情等,都受‘支配於經濟’(也可以說根據於經濟組織或依存於經濟組織)之說,則這些就一定都帶著階級性。但是‘都帶’,而非‘隻有’”。他強調無產階級的革命和專政都是為瞭消滅階級、實現共產主義。清醒的現實主義是魯迅的思想和創作最顯著的特征。他強調一切必須以事實為根據,認為藝術的生命就是真實,反對脫離實際昂首天外,一味閉上眼睛作蒙語。他堅持唯物辯證法的觀點,批評瞭文藝上的種種唯心主義形而上學的傾向。

  美學思想 魯迅在社會變革中從事文藝活動,接受辯證唯物主義觀點,逐步形成瞭自己的美學思想。他的許多關於文藝和美學問題的精辟論述,都反映在各個時期的論著、雜文和書信中。

  魯迅重視審美的社會功利性。他在《〈藝術論〉譯本序》中明確指出:“美的愉樂的根柢裡,倘不伏著功用,那事物也就不見得美瞭。”他在許多文章裡,對於“超功利”、“超階級”、“為藝術而藝術”之類觀點,進行過切實的批判。

  魯迅一貫以追求真理的精神進行文學創作和美的探索。他把“真實”當做創造美並獲得成功的關鍵。在他前期的著作中批判過“瞞”與“騙”的文藝,同時尖銳地提出:“世界日日改變,我們的作傢取下假面,真誠地、深入地、大膽地看取人生並且寫出他的血和肉來的時候早到瞭。”在他後期的著作中,指明革命年代所需要的文藝,“是那全部作品中的真實的生活,生龍活虎的戰鬥,跳動著的脈搏,思想和熱情,等等”。他堅持瞭現實主義創作方法,反對矯揉造作的表現。

  魯迅掌握文藝創作和審美活動的特征,致力於按照美的規律改造世界。他深刻地理解藝術與科學思維方法的不同,指出文學“直語其事實法則,為科學所不能言者……而人生誠理,直籠其辭句中,使聞其聲者,靈府朗然、與人生即會”,說明瞭形象思維與邏輯思維的區別及其特殊功能。經過30多年的探索,他進一步認識到“所以美底享樂的特殊性,即在那直接性”。他堅定地根據這一審美特征進行創作和研究理論,反對概念化和公式化傾向。他認為標語口號式的作品不是文藝,要求文學傢、藝術傢提高創作技巧,主張革命的文藝不但要發揮“匕首”、“投槍”的作用,而且要給人以“愉快和休息”。魯迅之所以在文學創作上取得豐碩的成果,正是由於他堅實地掌握瞭審美的基本規律。

  魯迅在介紹Α.В.盧那察爾斯基的《藝術論》時,明確表示贊賞關於“真善美之合一”的思想。當出現否定批評傢“用一個一定的圈子向作品上面套”的論調時,他則斷然指出:“我們曾經在文藝批評史上見過沒有一定圈子的批評傢嗎?都有的。或者是美的圈,或者是真實的圈,或者是前進的圈。”他把美、真實、前進聯系瞭起來。

  魯迅早期曾受西方和日本一些美學思想的影響。特別是廚川白村的《苦悶的象征》,對他初步的美學思考起過一定作用。他接受馬克思主義以後,翻譯和介紹瞭Г.В.普列漢諾夫、盧那察爾斯基的文學、美學著作。

  魯迅根據中國歷史和現實的文藝實踐,借鑒國內外的美學理論,總結文藝創作經驗,從而作出美學概括。他的美學思想對於中國文化事業有著重要影響。(見彩圖)

魯迅自費出版的《凱綏·珂勒惠支版畫選集》 北京魯迅博物館藏

魯迅雕像(北京魯迅博物館)

魯迅與青年木刻傢座談(1936年10月8日) 北京魯迅博物館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