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珥

  朝鮮李朝哲學傢、政治傢、教育傢。字叔獻,號栗谷、石潭、愚齋,世稱栗谷先生。出身貴族。母親姓申,號師任堂,是精通經書、詩文、書畫的女文人。李珥從小受母親的薰陶,8歲就能作漢文詩,13歲考中進士初試。19歲離傢進金剛山學禪,經經過一年苦心探究,終於對禪學取否定態度,重回傢鄉攻讀儒傢經典。1558年去陶山拜大儒傢李滉為師。1564年考中生員、進士科和明經科,歷任戶曹佐郎、吏曹佐郎、戶曹判書、大提學等官職。在因病辭官期間,他回到地方專心從事書院教育事業。著有《栗谷全書》44卷,哲學代表作有:《答成浩原》、《聖學輯要》、《東湖問答》、《擊蒙要訣》、《經筵日記》、《四書栗谷諺解》等。

  李珥反對朝鮮朱子學的傳統思想“理氣互發論”,主張“理氣兼發論”,創立瞭朝鮮朱子學的新學派即“主氣論”學派。他在理與氣的關系上,既批判李滉的“理一元論”,又反對徐敬德的“氣一元論”,提出自己“獨特”的“理氣二元論”。他認為世界是由“氣”和“理”所構成,理氣“渾淪無間”,“實無先後之可言”,“理氣”就是“天地之父母”,天地就是“人物之父母”。他的二元論的立場使他轉向客觀唯心主義。他在《答成浩原》中說:“推本其所以然,則理是樞紐根柢,故不得不以理為先”。但他在批判李滉的“主理論”中,發揮瞭樸素的唯物辯證觀點,主張形成天地萬物的物質基礎是“元氣”,認為充滿天地之間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氣”構成的。如枯木有枯木之“氣”,死灰也有死灰之氣,世界上根本沒有有形無氣的東西。這種“氣”本身具有運動能力。李珥把事物運動的內在原因稱之為“機”,認為“機”是事物運動變化的根據,決沒有外在的“使之者”。

  李珥在認識論上提出,人的認識依賴於感官;人們通過經驗和實踐等各種求知途徑,可以認識客觀世界的合理觀點。他又把認識過程分為上、中、下三層,試圖辯證地闡明感性認識、理性認識和實踐的關系。

  李珥對佛教的生死輪回、因果報應等思想進行瞭批判。但是他固守儒傢的綱常倫理,認為三綱五常是“亙古今而不可變者”,是不可違反的永恒的絕對真理。但在“四端七情理氣之爭”中,他反對李滉的“四端則理之發,七情則氣之發”的觀點,提出“四端七情”均是“氣發而理乘之”的觀點。

  李珥政治上代表中小地主階層利益,在與循舊保守勢力的鬥爭中,提出瞭許多超越於前人的進步觀點。李珥擔憂國傢的命運,向國王提出瞭改貢納、改軍籍、合並州縣、庶民許通仕路等改革方案,謀求國傢的安全和繁榮富強。李珥還為國傢培養瞭一批“經國濟世”的人才,對朝鮮教育事業作出瞭貢獻。

  李珥哲學思想中的合理因素,為後來的朝鮮先進哲學思想傢所繼承和發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