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反映客觀規律的科學知識,對事物的發展趨勢或者對尚未發現的事物和現象所作的推測和判斷。

  任何事物都是遵循一定的規律發展變化的。因此,人們認識瞭作為事物內部聯繫的客觀規律,就不僅能夠從一事物的現狀推知它的未來,即預見到它的發展進程和結局,而且能夠從某些已知的事物推斷出與這些事物聯繫著的另外一些未知的事物的存在。對現存事物之發展趨勢和某些未知事物之存在的這種科學預見,無論在自然科學或社會科學的發展史上,都是屢見不鮮的。

  事物的客觀規律性是科學預見的客觀前提。隻有在認識瞭事物固有的客觀規律的基礎上,人們的預見才可能是真正科學的。離開對客觀規律的把握,所謂預見不過是神話或者是主觀隨意的憑空想象。要對事物的發展趨勢作出科學的預見,還必須全面地瞭解事物存在和發展的各種條件,並運用正確的思維方法。這是因為,一般地說,人們所認識的各種客觀規律都有自己特定的適用范圍,即使是普遍規律,在不同的條件下也必然具有不同的表現形式。一事物的發展趨勢盡管受支配著它的那些客觀規律的規定,但其存在和發展的具體狀況又不能不受各種外部條件的制約。另一方面,當人們把普遍性規律運用於個別事物,試圖對該事物的發展趨勢作出判斷的時候,還要正確地估計和解決普遍和個別的矛盾,這就必須有正確的思維方法。把握事物固有的客觀規律、具體地瞭解事物存在和發展的各種條件和運用正確的思維方法,是形成科學的預見所不可缺少的三個環節。

  對實踐結果的預見規定著人們實踐活動的方向,預見的正確與否關系著實踐的成敗。在這個意義上,科學預見是人們的社會實踐取得成功的必要前提。科學理論之所以對實踐具有指導作用,就在於它反映事物的發展規律,人們可以利用它來科學地預見事物的發展趨勢,從而自覺地選擇正確的實踐方向,樹立符合客觀規律的奮鬥目標。衡量一種理論是否具有價值和具有多大的價值,不僅要看它能否解釋人們已知的客觀事實,更要看它是否具有和具有多大的預見力量。

  一切預見在轉變為現實之前還是觀念的東西,是否正確還有待實踐的檢驗。一般說來,由於人們對客觀規律認識的相對性,由於參與事物發展過程的因素的復雜性,科學預見隻能大致正確地反映事物的發展趨勢,要求科學的預見毫無誤差地轉變為現實是不合理的,真正科學的預見,總要在實踐過程中不斷地加以修正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