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已有的科學知識和新的科學事實對所研究的問題作出的一種猜測性陳述。它是人們將認識從已知推向未知,進而變未知為已知的必不可少的思維方法,是科學發展的一種重要形式。科學理論發展的歷史就是假說的形成、發展和假說之間的競爭、更迭的歷史。

  科學假說對科學問題的研究常常起著一種綱領性的作用。在探求現象之間的因果關係、事物的內部結構及其起源和演化的規律時,一旦有瞭假說,科學工作者就能根據其要求有計劃地設計和進行一系列的觀察、實驗;而而假說得到觀察、實驗的支持,就會發展成為建立有關科學理論的基礎。

  科學假說的形成一般需要依次經過下列步驟:首先要在搜集一定數量事實、資料的基礎上,提煉出科學問題;其次,為回答問題,要充分運用各種有關的科學知識,並且靈活地展開歸納和演繹、分析和綜合、類比和想象等各種思維活動,形成解答問題的基本觀點,而這種觀點常常表述為新的科學概念,並以此構成假說的核心;最後,要推演出對各相關現象的理論性陳述,使假說發展成比較系統的形態。科學假說具有不同的種類。對於同一個問題,由於所依據的事實、原理和所運用的思維方式不盡相同,思路的發展就會有差異,比如采用不同的聯想和類比,就會產生不同的猜測和設想,而不同的觀點必然導致不同的假說。各種假說是要展開競爭的,而同一個假說自身也會有所演變。在假說的競爭、演變過程中,人們會不斷地評價和選擇各種假說。這時,既有假說的種種內在因素如概念的簡單性、結構的完美性等起作用,也有種種外在因素如社會文化背景、思想傳統、心理習慣等起作用。然而對科學假說的評價、選擇起關鍵作用的則是實踐的檢驗。一個原則上不可檢驗的陳述是沒有科學價值的,因而就不是一個科學假說。原則上的可檢驗性是科學假說的必要條件,而對科學假說最有力的支持就是它所預言的事實為爾後的實踐所證實。然而,人的認識過程是復雜曲折的,對假說的檢驗過程也呈現出復雜性和曲折性。預言的一次成功,並不能完全證實這一假說,但確實在一定程度上證明瞭或增添瞭它的真理性;預言的一次失敗,也不一定能據此推翻這一假說,因為一個假說實際上總是和其他一些前提條件(或稱輔助性假說)結合在一起導出某一預言的。即使是預言的完全失敗,問題可能出在這一假說本身,也可能出在其他的條件方面,有時還要檢查實踐方式本身,例如實驗儀器、實驗操作乃至計算方法是否存在差錯等等。科學的歷史表明,曾經失敗過的科學假說,隨著時間的推移,在新的條件下也會“死而復生”;而獲得成功的科學假說,也有可能重新陷入困境,需要加以改進,甚至要被新的假說所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