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K.海森伯

  德國物理學傢、哲學傢、量子力學的創始人之一,繼N.H.D.玻爾之後哥本哈根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1901年12月5日生於維爾茨堡,1976年2月1日卒於慕尼克。1923年他在A.索末菲指導下獲博士學位,1924~11925年到哥本哈根在玻爾指導下從事研究。1927年任萊比錫大學理論物理學教授,1942年任柏林大學教授兼威廉皇帝物理研究所所長。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任普朗克學會副主席、慕尼黑大學教授兼普朗克物理學和天體物理學研究所所長等職。

  海森伯在物理學上的主要成就有:1925年提出矩陣力學的初期形式,隨後與M.玻恩和P.約爾丹一起奠定瞭這種形式的量子力學基礎;1927年提出測不準原理,並因此獲1932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他還於1932年提出瞭原子核是由質子和中子組成的結構模型。他在鐵磁性理論方面也作出瞭重要貢獻,晚年還在基本粒子統一場論方面作瞭嘗試。

  海森伯十分重視對古典哲學的鉆研和物理學哲學問題的探討。他曾說,一個人沒有希臘自然哲學的知識,就很難在現代物理學中作出進展。他對哲學問題的探索是和他的物理學研究密切結合進行的。在創建和發展量子力學時期,他的哲學觀點受到E.馬赫實證論的影響。在研究基本粒子統一場論時期,他的哲學觀點發生瞭轉變,由馬赫的實證論轉向柏拉圖的理念論。雖然他的哲學論著帶有濃厚的唯心主義色彩,但同時也包含著許多合理的成分,特別是他對主體與客體、因果與機遇、整體與部分、質料與形式等范疇作瞭富有啟發性的探討。

  海森伯的哲學與通俗科學著作有:《量子論的物理原理》(1930)、《嚴密自然科學基礎近年來的變化》(1935)、《當代物理學的自然觀》(1955)、《物理學和哲學──現代科學中的革命》(1958)、《自然規律與物質結構》(1967)、《部分與整體》(1969)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