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臘哲學傢柏拉圖最重要的一篇對話。又譯《理想國》或《共和國》。這篇對話闡述瞭他的理念論、倫理學、政治學、教育學、美學等方面的思想。中文譯本有吳獻書譯的《理想國》,商務印書館1929年出版。

  這篇對話共10卷,現代研究者認為,它們不是同一時間寫成的,討論的主題經常變化,各卷間也有不連貫的地方。

  對話以討論什麼是“正義”開始,不是要舉出某種特殊的正義的行為,而是要求得出關於正義的普遍定義義。

  第2~4卷討論國傢的道德和個人的道德。主張國傢分工,分不同等級。認為統治者是金子造的,他們的任務是以知識治理國傢,所以他們的道德是“智慧”;武士以保護國傢為己任,是銀子造的,他們的道德是“勇敢”;自由民是鐵造的,他們的任務是服從統治,他們的美德是“節制”。這些等級各盡自己的職責,不越軌行事,就是“正義”。個人也是這樣,理性應是智慧的統治者,情緒應是勇敢,欲望應該節制,各安其位就是“正義”。

  第5~7卷論述他的“哲學王”的主張,認為國傢的統治者應是具有治理國傢知識的哲學傢。統治者不應有私有財產,妻子和子女都不應該是私有的。要培養哲學王,必須有整套的教育制度,從體育、音樂到數學的學習,最後進入哲學的思辨。柏拉圖提出,哲學傢的最高任務是要認識“善的理念”,在太陽光照耀下,人的視覺才能認識對象;同樣,隻有在“善的理念”光照下,人的理性才能認識真正的存在“理念”,他以“線的比喻”將對象分為兩段:一段是“存在”即永恒不變的世界,其中又分為兩級,較低級的是數學對象,最高級的才要理念;另一段是不斷變化的“現象”,其中又分為兩級,較高級的是現實世界中的具體事物,最低級的是具體事物的“象”,如畫傢所畫的“象”、水中和鏡中的映象。相應的,人的認識也可以分為4段:最高的是“辯證法”,即哲學的認識;其次是“理智”,它通過假設認識數學的對象;再次是“感覺”,它認識具體事物;最低的是“印象”,它隻能認識事物的象。柏拉圖還以“洞穴的比喻”,說明人在現實世界中,正如處在黑暗的洞穴之中,他所看到的隻是真實存在的影子,隻有當他回身向洞外,才能看到陽光照耀下的真實的存在即“理念世界”。這些都比較具體地說明瞭他的理念論、目的論和認識論思想。

  第8、9卷闡述他的政治思想。除瞭柏拉圖理想的政治制度即由哲學傢為王的制度外,他還將當時現實的政治制度分為4類:以斯巴達為代表的“權力政治”(貴族政治);由少數富人統治的“寡頭政治”;以雅典為代表的“民主政治”;最後是由暴君獨裁的“僭主政治”。他試圖說明這4種制度各自的優劣點,以及它們依次演變的過程。他認為民主政治如果將自由、平等發展到極端,就會為某些野心傢利用,而變為極端專制的僭主政治。

  第10卷講到創造與摹仿。柏拉圖指出有三種存在:一是永恒的理念,它是唯一的,隻能由造物主創造;二是現實世界中的具體事物,它們是人摹仿理念而創造的,如木匠按照床的理念制造具體的床;三是摹仿具體事物而制造的東西,如畫傢按照具體的床而畫床的像。柏拉圖認為藝術傢是摹仿的摹仿者,應是最低下的。他指責荷馬等詩人褻瀆神,說神具有欺騙、貪淫等種種惡行,理想國中應該將詩人驅逐出去。最後,這篇對話以“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天堂和地獄的神話作為結束。

  柏拉圖的《國傢篇》比較全面地闡述瞭他的唯心主義的理念論哲學,在西方哲學史上產生瞭深遠影響;他對理想國的描述和設想是以後各種烏托邦方案的開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