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醫學傢,著名的傷寒學派代表人物之一。即尤怡。字在涇,號拙吾,別號飼鶴山人。長洲(今江蘇省蘇州市西南、太湖北)人。出生時傢道已中落。幼年攻習儒學,敏慧好學。年少時曾在寺院賣字為生,後拜蘇州名醫馬俶為師。他性格沉靜,不慕榮利,博覽廣習,每有意會心得,則予筆錄,研讀講究方法,富有探索精神,對張仲景《傷寒論》、《金匱要略》鑽研尤深。壯年時曾協助參訂蘇州另一前輩名醫沈朗仲所撰刊之《病機匯論》,於此初顯學術才華。中年以後,學益精進,積累瞭豐富的臨床經驗。蘇州為名醫醫薈萃之地,自清初到尤在涇所處的康熙、雍正年間,經濟、文化和醫學均有較大發展,先後湧現出張璐、葉天士、薛雪、徐大椿等名醫。尤在涇與徐大椿相交友善,並以精擅仲景學說並對內科雜病有獨到的臨床學術思想,與上述諸位名傢各有側重,相互輝映於時。

  他所著《傷寒貫珠集》(8卷)於註釋《傷寒論》原文外,著重總結、歸納六經病的治法。如論太陽證,將治法分為正治、權變、斡旋、救逆、類病等法。其餘諸經病各有多種病理及治法,突出瞭他對傷寒治法方面的學術特色。對於《金匱要略》,他“十易寒暑”予以纂註,書名《金匱要略心典》(3卷)。全書註文論見精辟,徐大椿稱其“條理通達,指歸明顯”。在清代《金匱》註本中最負盛譽。

  尤在涇精於內科雜病,晚年針對內科常見病,參考歷代方書和個人臨床心得,編成《金匱翼》(8卷)以輔翼《金匱心典》。此書分48門,每門前有統論,次分述各門病證及治療,後附按語。病證分類較細,選方切於實用,足見其醫術精湛。另有《醫學讀書記》和《靜香樓醫案》二書傳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