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驅蟲藥。別名大腹子、海南子、榔玉。始載於《李當之藥錄》。為棕櫚科植物檳榔Areca catechu的乾燥成熟種子。

  產地和性狀 檳榔為熱帶植物,主產於印尼、馬來西亞等國傢。中國的廣東、海南及廣西、雲南、福建、臺灣等省區有栽培(見圖)。春末至秋初採收成熟果實,用水煮後,乾燥,除去果皮,取出種子,曬乾。

  種子呈心臟形或圓錐形,頂端鈍圓,基部平寬,高1.5~3厘米,基部直徑2~3厘米,表面淡黃棕色或淡紅棕色,有稍凹下的淡色網狀紋理,底部中心有圓形凹陷的珠孔,其旁有淡色疤痕樣種臍。質極堅硬,不易破碎。斷面可見大理石樣紋理,系棕色種皮及外胚乳錯入類白色內胚乳而成。氣微,味澀、微苦。

檳榔原植物圖

  性味和功能 味苦、辛,性溫。歸胃、大腸經。功能殺蟲,消積,下氣,行水,截瘧。主治蟲積、食積氣滯、痢疾、水腫、腳氣、瘧疾等。

  成分和藥理 檳榔含生物堿0.3~0.6%,主要為檳榔堿、檳榔次堿、去甲檳榔堿、去甲檳榔次堿、異去甲檳榔次堿等。並含鞣質13~27%,脂肪油14~18%,紅色素檳榔紅等。

  藥理實驗證明,檳榔堿是有效的驅蟲成分。檳榔口服有麻痹絳蟲、薑片蟲及殺鼠蟯蟲的作用,對蛔蟲也可使之中毒。檳榔堿對於擬副交感神經的作用與毛果蕓香堿、毒蕈堿、毒扁豆堿相似,但性質較穩定,作用持久;能增加腸管的張力和蠕動,有輕瀉作用;使胃粘膜分泌亢進及汗腺興奮,汗液分泌增加;滴眼能收縮瞳孔。有抗病毒和真菌作用。檳榔煎劑體在外對流行性感冒病毒、黃色毛癬菌、同心性毛癬菌等皮膚真菌都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應用和禁忌 檳榔治絳蟲、蛔蟲、薑片蟲等蟲積均有效,可單用,也可與其他藥物配伍應用以加強驅蟲效果。如驅絳蟲與南瓜子配用,驅蛔蟲可配使君子、黃連,治薑片蟲病可配烏梅、甘草等。檳榔治食積脹滿泄瀉及痢疾腹痛、裡急後重,是取其破積下氣行滯之功,常與木香、青皮、黃連、大黃等行氣清熱導滯藥同用;治七情氣逆氣滯,上氣喘息,胸悶不食證,則可與烏藥、沉香等行氣順氣藥配用。其破積之功,還可用治癥瘕,於活血化瘀之當歸、紅花、三棱、莪術等藥中加用本品,治腳氣、水腫。檳榔有行氣利水之效,用於濕腳氣,可配伍紫蘇、木瓜、吳茱萸、陳皮等以行氣除濕;用於遍身水腫、二便不利,可與茯苓、澤瀉、木通、商陸等同用,利氣導水以消腫。此外,本品與常山、草果、青皮等配合應用,還可燥濕祛痰治療瘧疾。內服煎湯用量3~9克,驅絳蟲、薑片蟲用量可增至30~90克。若氣虛下陷者慎服。大量服用可有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等副反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