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部皮膚下發生的瘡腫。有關疽的解釋歷來不盡相同。《內經》中癰疽為一切瘡瘍的統稱。歷代外科醫傢根據各自的師承和經驗,將很多種現在看來屬性不同、治療各異的病都冠以“疽”名,如《內經》所說的“猛疽”是指鎖喉癰(頦部蜂窩組織炎);《醫宗金鑒》所說的“禽疽”是指背部的丹毒(一種急性感染性疾病,特點是病起突然,惡寒發熱,局部皮膚忽然變紅,焮熱腫脹,迅速擴大);《外科大成》所說的“調疽”、“敦疽”、“瘭疽”是指手部的疔腫等等。再加患於腋中的腋疽(腋部淋巴結結核),生於股股間的股陰疽(腹股溝Q淋巴結結核),發生脅肋的脅肋疽(胸壁結核、肋骨結核),現在按其性質分別歸入瞭瘰癧和流痰之中。瘰癧是一種多數發生於頸部的慢性感染疾患,呈結核累累如貫珠狀;特點為起病緩慢,初起時結核如豆,皮色不變,不痛,以後漸增大竄生,成膿時皮色轉暗紅,潰後膿水清稀,夾有敗絮狀物,相當於西醫的淋巴結結核。流痰是一種發生於骨與關節的疾病,特點為起病緩慢,化膿亦遲,潰後膿液稀薄如痰,不易收口,相當於西醫的骨與關節結核。此外,還有發於乳房深部的乳疽;好發於四肢末端,可因皮肉壞死而致趾(指)骨節脫落的脫疽(相當於西醫的血栓閉塞性脈管炎及動脈硬化閉塞癥、糖尿病壞疽);因其病因證治各有特點,現在分別歸入乳房疾病和外科其他疾病中。

  中醫文獻中多根據初起有頭或無頭而把疽分為有頭疽和無頭疽;現在中醫外科臨床實際中,一般也是這樣分類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