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關節內的半月形纖維軟骨的破裂。半月板位於股骨髁與脛骨平臺之間,內、外側各一。日常生活中,膝關節進行伸屈、旋轉活動時,半月板也出現相應的運動。從外形上,作為楔形填充,以適應股骨髁球面的需要;從功能上,則起到傳導載荷、維持穩定、分佈滑液等重要作用。半月板因長期磨損或急性損傷而一旦破裂後,即部分或完全喪失瞭其原有的功能,甚至在關節內形成幹擾,影響膝關節的正常運動,日久更可繼發骨性關節炎。多年來,在診斷明確後,常以切除整個半月板作為主要治療手段,其近期效果雖較滿滿意,但晚期同樣會因載荷傳導的改變而不可避免地引起骨性關節炎。70年代以來,由於生物力學的發展,對半月板的功能有瞭更為深入的認識,不僅膝半月板損傷治療原則發生瞭改變,而且治療方法也有很多改進。

  膝半月板的解剖和功能 膝關節由股骨、脛骨、髕骨構成。股骨下端的內側髁與脛骨上端的內側髁相關節,股骨下端的外側髁與脛骨上端的外側髁相關節。股骨髁的關節面近似球形,而脛骨髁的關節面隻是很淺的凹陷,故兩骨的關節面並不互相適合。

  半月板又稱半月軟骨,是膝關節囊內的一對纖維軟骨板。半月板邊緣厚,內側半月板邊緣與關節囊的纖維層緊密相連。中心部分薄,遊離於股、脛兩骨的關節面之間,有前、後角與脛骨相連。僅外緣約1/3有血液供應,故修復能力差。半月板上面凹陷,適合股骨髁的形態、下面平。內側半月板較大較窄,外側半月板較小較厚,均呈“ C”字形。半月板的構造(見圖)。

  股骨髁關節面近似球形,而脛骨平臺者則較平坦,二者成為完全不吻合曲面,載荷傳導集中於很小的面積上。最大壓力和壓強之間差別很大。膝半月板在股骨髁與脛骨平臺之間,加深瞭脛骨髁的凹度,形成可移動的楔形填充,變完全不吻合曲面為輕微不吻合曲面。這不僅大大增加瞭脛骨承受載荷傳導的面積,而且半月板的可(向周緣)延展性和股骨髁及脛骨平臺軟骨面及其下骨質的順應性,可使接觸面逐漸自周緣擴展到中央,以達到最理想的傳導效果。膝關節承受著身體的重量。半月板直接承受載荷的面積約占總承受面積的50~70%。半月板一旦切除,載荷則由股骨髁關節面以不及原50%的面積來直接向脛骨平臺傳導,壓力過於集中,從而導致關節軟骨面的退變,形成骨性關節炎。半月板既是可移動的楔形填充物,又與關節內的交叉韌帶構成“8”字形結構,並與關節囊韌帶緊密相連,因此,它還具有顯著的穩定關節的作用。當膝關節自屈而伸,股骨髁與脛骨平臺的接觸區前移時,內、外側半月板均向前扭動,自伸而屈時則反向運動。膝略屈,足部固定,上身旋轉時,一側股骨髁在脛骨平臺上前旋,另一側後旋,相應側的半月板也隨之而旋轉,一側向前,另一側向後。可見半月板是隨股骨髁的運動而運動,以達到填充穩定的目的。此外,半月板還有分佈滑膜滑液的作用。

  半月板損傷的機理及類型 在日常生活中,膝關節的各種運動使半月板不斷承受著傳導載荷的垂直壓力和向周緣移位的水平拉力和旋轉時的剪式應力。半月板損傷的機理在於膝關節運動引起的半月板矛盾運動以及運動中的突然變化。當膝關節既要伸(或屈),同時又要內(或外)旋時,一側半月板即會處於矛盾狀態,既需向前又需向後扭動。膝關節處於半屈曲位,小腿旋轉時,半月板即被擠住而不能運動,若此時突然將膝伸直或進一步旋轉,半月板本身的纖維軟骨或其周緣的纖維組織所承受的拉力,超過其本身的耐力時,即會發生撕裂。長期蹲位或跪位勞動者內側半月板後移,底角被擠於兩髁之間,前角受到牽拉。長期擠壓磨損可引起退變,容易造成撕裂。半月板異常松動、關節韌帶損傷後不穩定,或肥胖、體重過大等,都是半月板易受損傷的因素。損傷類型與損傷機理有密切關系,但這並非固定不變,尤其是應力多為復合的,因此一般多以損傷的解剖特點作為分型的依據。半月板損傷可據此分為橫裂、縱裂、水平裂、邊緣裂、前(後)角裂以及混合裂等。歐美等國報道,半月板損傷以內側者多見,可能是內側半月板較固定,可移動性較小之故。中國人則以外側半月板損傷為多見,原因未明。

  半月板損傷的臨床表現 半月板損傷多見於礦工、搬運工及足球、籃球運動員。患者多有明確的外傷史,但長期蹲位勞動者或存在關節某種原因的不穩定者例外。受傷後,疼痛往往發生在某一特定體位,體位改變後疼痛即可消失。部分患者會因撕裂的半月板形成阻擋,造成關節暫時性交鎖而不能活動。關節腔會有積血,內側或外側關節間隙平面有壓痛點。數周後消腫。屈伸功能恢復,但常患時,關節不穩,並有異物感,股四頭肌有萎縮。

  半月板損傷的診斷 根據外傷史及臨床表現可作診斷。體檢時需尋找固定而局限的壓痛點,利用某特殊體位,如過伸、過屈或用旋轉擠壓等試驗,誘發其疼痛和突發的彈跳彈響,來判斷是否存在半月板撕裂以及哪側是患側。關節腔內註入碘水或空氣—碘水雙對比造影,可顯示半月板的輪廓,以明確其損傷部位。單純空氣造影效果較差。膝關節平片有助於排除可能與之相混淆的骨性疾患或其他疾患。關節鏡的應用和器械的不斷改進,大大提高瞭對膝關節疾患的診斷水平;尤其對半月板損傷,不僅可以肯定、排除或修正其診斷,而且可借以明確半月板損傷並存的疾患,並可在關節鏡下進行相應的手術。

  半月板損傷的治療 半月板損傷影響到膝關節的正常使用時,以往均以切除為主要治療手段。但從長期隨診的結果觀察到,術後晚期骨性關節炎的發生率極高,因半月板切除,嚴重破壞瞭載荷正常傳導的規律。現趨向於盡可能保留半月板。半月板周緣有血循環,對半月板邊緣撕裂可縫合修復。桶柄型、鳥嘴型撕裂或橫裂均可部分切除,但撕裂嚴重或已變性並喪失原有功能的半月板,仍需完全切除。為達到盡可能保留半月板的目的,應早期診斷、早期處理,不使其發展到完全喪失功能的地步。關節鏡下手術創傷小、恢復快,往往術後數日即可下地負重。手術前後患者必須積極進行股四頭肌功能鍛煉,以防止肌肉萎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