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組脂溶性維生素,為含有二甲基萘醌的化合物。其中一些可溶於水,又稱凝血維生素。維生素K有天然的和人工合成的。天然維生素K為脂溶性,有兩種。一種為存在於綠葉植物中的K1(葉綠醌、植物甲萘醌),其結構式見圖1。另一種為腸道內細菌合成的K2(甲基萘醌、多異戊烯甲基萘醌),其結構式見圖2。還有一些人工合成的維生素K能溶溶於水,稱為維生素K3K7。維生素K對熱穩定,但易被堿和光破壞。主要在小腸上段吸收,K1K2的吸收需有膽汁和胰液存在。脂肪吸收障礙(如胰功能障礙、膽道系統疾病、脂肪下痢)可致維生素K缺乏,但維生素K3等不溶性衍生物的吸收不需膽汁酸鹽。

  生理功能 主要是在肝臟成為羧化酶的輔助因子,催化凝血酶原的合成,同時對其他凝血因子(因子Ⅶ、因子Ⅸ、因子Ⅹ)具有調節作用,因而具有促進機體凝血的功能。缺乏時,凝血時間延長,嚴重時可造成出血,維生素K還可顯著增強肌組織的彈性,增加腸道蠕動和分泌功能;並增強總膽管括約肌的張力。對胃腸痙攣、膽管痙攣引起的疼痛有解痙攣及鎮痛作用。

  它還參與體內氧化還原及能量代謝。有類激素樣作用,如有類雌激素作用,延緩某些激素分解等。

  需要量 成年人每公斤體重需要量為0.5~1.0μg。新生兒在缺乏腸道合成細菌時,每天約需1.0mg。

  缺乏癥 人類維生素K缺乏癥較少。但新生兒,尤其是早產兒,出生後數天內腸道缺乏合成維生素K 的細菌,體內儲存維生素K又很少,血中凝血酶原又低,故易發生缺乏癥。在出生1周內,可有胃腸道出血和其他出血傾向。若有顱內出血時,可表現腦膜刺激征及顱內壓增高綜合征,發生嘔吐、角弓反張等。成年人長期腹瀉或出現阻塞性黃疸時,膽汁酸鹽不足,維生素K的吸收降低;肝臟病患者對維生素K 的利用降低,均可發生缺乏癥而出血。服用雙香豆素之類的抗凝血藥物(維生素K的拮抗劑),也能造成維生素K缺乏,凝血時間延長。輕度缺乏可無出血現象。嚴重者可以造成出血,創口、潰瘍面滲血。手術、麻醉、失血或其他原因引起肝功能損害時,凝血酶原濃度下降更多,出血加重,有時可以出現自發性出血,如皮下出血,或在受壓處如背部、臀部、大腿以及撞擊或穿刺部位,發生青紫或血腫,常有鼻衄及齒齦出血,有時有血痰、黑糞等。患肛痔者常流血不止,血尿少見。大量失血或顱內出血可危及生命。用一期法凝血酶原時間測定可確診。用凝血酶原時間糾正試驗可與其他凝血因子缺乏鑒別。

  維生素K缺乏的防治措施:可多食含量高的綠葉蔬菜、動物肝臟等。一般病例可口服或肌註維生素K 。大量出血時,要及時輸血,以補給凝血酶原,同時肌註或靜脈滴註維生素K。為預防新生兒發生出血,可在產前給孕婦補充維生素K或直接給新生兒補充維生素K。

  食物來源 由於腸內細菌能制造維生素K,所以膳食不是唯一來源。維生素K在食物中分佈很廣,綠葉蔬菜含量最多,動物肝臟含量也較多。

  臨床應用 維生素K 可用於凝血酶原過低癥、維生素K缺乏癥、新生兒自然出血癥的防治,以及因服雙香豆素、水楊酸等過量所致的出血。用於阻塞性黃疸及膽瘺管手術前,可減少出血。本品尚有鎮痛作用,對內臟平滑肌絞痛,如膽管痙攣、胃痙攣、腸痙攣等引起的絞痛有明顯效果,也可能具有解痙作用。用於膽石癥和膽道蛔蟲引起的絞痛效果尤其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