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中含有3 價鈷和多個醯胺基的紅色多環化合物,又稱鈷胺素或氰鈷胺,屬水溶性的B族維生素。在中性或弱酸性水溶液中較穩定,在鹼性或強酸性溶液中可緩慢分解。其結構式見圖。維生素B12缺乏可引起貧血及神經癥狀(惡性貧血)。

  生理功能 主要有兩個:①作為甲基轉移酶的輔因子,參與蛋氨酸、胸腺嘧啶等的合成,如使甲基四氫葉酸轉變為四氫葉酸而將甲基轉移給甲基受體(如同型半胱氨酸),使甲基受體成為甲基衍生物(如甲硫氨酸即甲基同型半胱氨酸),反應如圖所示。因此維生素B12可促進蛋白質的生物合成,缺乏時影響嬰幼兒的生長發育。②保護葉酸在細胞內的轉移和貯存。維生素B12缺乏時,人類紅細胞葉酸含量低,肝臟貯存的葉酸降低,這可能與維生素B12缺乏,造成甲基從同型半胱氨酸向甲硫氨酸轉移困難有關,甲基在細胞內聚集,損害瞭四氫葉酸在細胞內的貯存,因為四氫葉酸同甲基結合成甲基四氫葉酸的傾向強,後者合成多聚谷氨酸。

  需要量 人體對維生素B12的需要量很少,每日不到1μg,再加之動物性食物含維生素B12相當豐富,因此一般不會出現營養不良性維生素B12缺乏。

  缺乏癥 維生素B12缺乏最多見的原因是缺少內部因子。食物中的維生素B12必須在胃內與內因子(一種糖蛋白,由胃粘膜壁細胞分泌,是胃液的正常成分)結合,才能被小腸粘膜細胞吸收。患某些疾病時,體內出現抗內因子的自身抗體,阻止維生素B12的吸收,例如惡性貧血患者的血清及胃液中存在著兩種內因子抗體,一種是阻止胃液中內因子與維生素B12結合的阻斷抗體,另一種是能與內因子-B12復合物或遊離的內因子結合,從而阻止內因子與回腸粘膜上皮細胞膜受體結合的結合抗體。由於這兩種抗體的存在,維生素B12的吸收量降低。在需要量增加(妊娠期或甲狀腺功能亢進病人)、慢性腸炎、腹瀉、長期素食或長期服用某些藥物(如長期服避孕藥可使血清維生素B12含量降低)等情況下均可出現維生素B12缺乏。維生素B12在體內含量不足,使組織中葉酸含量下降,嘌呤及嘧啶生物合成受到阻滯,引起 DNA合成障礙,影響到全身多種組織,以造血組織最為嚴重。由於DNA合成障礙,細胞分裂發生阻滯,幼稚紅細胞的核停留於肉狀結構,不能固縮,整個細胞體積變大,導致巨幼細胞性貧血。

  維生素B12缺乏的臨床表現有巨幼細胞性貧血(惡性貧血)和其他紅細胞型貧血以及神經系統癥狀等,神經系統並發癥為亞急性脊髓聯合變性,主要病理改變為脊髓後索、側索及周圍神經變性,癥狀有下肢癱瘓、共濟失調、感覺喪失等。神經系統癥狀往往與貧血的程度不相平行(見脊髓疾病)。

  營養水平鑒定 鑒定方法有:①血清維生素B12的測定是最直接的鑒定方法。血清維生素 B12的濃度低於100μμg/ml,即可診斷為維生素B12 缺乏(正常值為100~300μμg/ml)。② 尿中甲基丙二酸的測定是間接的方法,維生素B12缺乏時,由於特殊的代謝障礙,尿中甲基丙二酸的排出量增多,但是葉酸缺乏時並不增加,故可用來區分維生素B12缺乏和葉酸缺乏。③維生素B12吸收試驗。以放射性鈷為標記的維生素 B122.0μg給受試者口服,同時肌肉註射維生素B121000μg,然後測定48小時內尿的放射性。維生素B12吸收正常者,48小時能排出口服放射性鈷的5~40%;維生素B12吸收有缺陷者(如惡性貧血、胃切除後、熱帶營養性巨幼細胞性貧血時)則隻有5%以下。④治療性試驗,是臨床工作中最早采用、最簡單方便的一種診斷手段,在不具備開展上述各種檢查的條件時,可采用此法。用維生素B12治療後網組織紅細胞上升,同時,骨髓中巨幼紅細胞轉變成正常形態的紅系細胞,即可判斷為維生素B12缺乏。

  食物來源 含量豐富的動物性食品有魚、肉、貝殼類、奶、蛋類、肝、腎等。植物性食品均不含維生素B12,但豆豉(中國四川省民間習慣食用的一種大豆發酵制品)是唯一例外,可做為維生素B12的食物來源。

  臨床應用 主要用於各種巨幼紅細胞性貧血(對惡性貧血療效較好)。此外也用於神經系統疾病(如神經炎、神經萎縮等)、肝炎、白細胞減少癥等,但用量都很大,而療效並不肯定。